聚焦当下,收获身心一如的生命极致

文丨李相敏 · 主播丨萧然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似乎也被分割为碎片化。在从事手头的工作与事情时,尽管人在此刻,但思绪却在漫天飞舞。

在整理密密麻麻的业务表格时,心中却在开始描绘下周末与朋友聚会的愉悦场面;当在准备一顿可口晚餐时,大脑却已开始为次月的工作汇报而高速运转;当与朋友们一起谈天说地时,却总是忍不住去解锁手机哪怕根本没有消息提醒……相信这样并不陌生的场景,能够戳中很多人的心扉。

成年的我们,注意力总是很难全神贯注聚焦当下,内心总是渴望“别处的生活”,不再像孩童时期可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而忘却时间的流淌。涣散的注意力,也在消磨着我们的意志精神,令我们陷入易于焦虑的境地,形成恶性循环。

内观己心

回归到人性角度,人类天生就对外界信息保持极度敏感的状态,并且渴望探索、渴望扩张,这已写入了我们的DNA。

在茹毛饮血的荒蛮年代,我们的祖先想要保证生存安全,就必须时刻掌握并分析各种信息,确保自己不落入被动地位。而且,人类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的,充满了变得更好与更强的期待。当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很容易又会心生厌倦,继而又投入下一个愿望与追求,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

当然,这并非是人性的弱点与“魔咒”。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创造当下这个物质精神极大丰富的大千世界,正是得益于这种印刻在基因中的不甘现状、不断提升的冲动。

这种人性的特点,让我们的内心“不安分”,向往未来、追求美好,各种念头与打算会接连不断占据我们的思维空间。大众媒体广告的“套路”也正是基于此,通过轰炸式的信息吸引人们的眼球,并且不断输出激发内心渴望的价值观:“你的人生只有拥有了xx,才能更会美好。”

例如,汽车广告的主角大多是一位西装革履、意气风华的大众意识范畴内的成功男性,开着一部光鲜亮丽的汽车,似乎在告诉你,只有拥有这样一台汽车,你的人生才能像广告中的他一样成功。

外察世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够心无旁骛、专注从事一项工作或事业,成为了一种可贵的品质,这也是伟大的思想所致力于追求的无上境界,是窥探世界与生命本真的不二法门。

在中国哲学的思维殿堂中,关于全神贯注聚焦当下的方法领悟极深。在禅宗的极妙世界里,“禅定”是一种极高的领悟。保持纯粹的“自性”与“本心”,成为禅宗的无上圭臬。能够做到外不着像,内不动心,抛弃“三昧”,止息杂念,内心专注于一境而复归平静,自然能参悟法门。

打个比方,我们的内心恰如一池湖水。当湖水被搅动后,就不能照见万物;只有停止搅动,待渐入平息,波纹平复,水面即可平整如镜,不仅可以照见万物,更能洞悉至底。

“禅”鼓励人们保持一种“正念”,将一切与当下所经历之事无关的思绪与执念放下,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投入生活。能够“饥餐困眠”,而不是“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安然入眠,千般纠缠”。“随处做主,立处皆真”,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全神贯注地做当下的事情,就能呈现生命真实的美好。

启迪多元思维

从中国哲学世界来到西方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全神贯注聚焦当下的解说也自有一番论断,被认为是我们收获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积极心理学的奠基者、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在其代表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指出:人类幸福的真相,正是源于人们聚焦当下时所产生的心流体验。

当我们沉浸在手头工作时,所有的觉知与精力聚焦于当下所做的事情,就会形成一股“心流”,大脑会进入一种“忘我”状态,暂时割裂与外界的联系,将那些不相关的外在觉知被过滤掉。这种流淌的心流体验,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兴奋感、愉悦感与成就感。

同样的,心理大师马斯洛的“巅峰体验”理论,认为个体在满足相应层次需要的前提下,忘我专注的工作,会让大脑产生极大的快感,全然忘记工作时的苦累和烦闷,将全部的心血投入在自身潜力的开发之中。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

专注,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所在。

专注会蓄积一个人的全部热忱,人的思维和行动都会因为专注而积极高效,许多棘手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孔子曾带众多弟子出国,路上看到一位驼背老翁捕蝉,手法精湛流顺,如同在地上拾取东西一般自如,不禁对老翁的技艺啧啧称赞,并请教他的捕蝉妙法。老翁如是答道:“捕蝉要练站功和臂力。更关键的是,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芜,但在我的心中,只有蝉的翅膀,其他一切都感知不到。”

正如《菜根谭》所云“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如此神情专一集中做一件事,自然得心应手,达到精湛之境。

专注,才能乐在其中。

摒弃浮躁心态,能够全神贯注,乐在其中,便是乐趣所在;也因为有乐趣,专注也更为顺理成章。

诸如李太白之于诗酒,王羲之之于书法,他们既沉浸在事业中,也收获了无比的乐趣。若无自娱的乐趣,或者让他们放弃心领神会的乐趣,他们或许也未必取得最后的成就。

专注,建立与世界真正联系的桥梁。

佛陀在涅槃前告诫弟子,要皈依于自己“心中的岛屿”,而不要依靠外在任何事物。

人的内在与外在世界之间并无真正的界限,不能安处当下,便是没有回归真正的心中岛屿,就无法与外部世界建立真正的联系。

只有具备了专注与正念,才能收获喜悦、宁静、稳定、自在,真正地回归自我,与这个世界达成共鸣。

开启自在之门

苏格拉底说过,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身处飞速运转的世界,接受纷繁缭乱的信息,面对内心无法安处当下的困境,我们不妨以“旁观者”的姿态唤醒内在觉知,把意念拉回当下,脚踏实地将当下做好,享受沉浸在当下的喜悦。

当沉浸于眼前,不念过去、不念将来的时候,可以不对当下的事情做任何“评判”,自然也不再被情绪所吞噬。让每一次学习与成长的经历,成为烙印在人生路上的图腾。

这种全神贯注的习得,更是贯穿于我们生命之中永无止境的功课。身心一体地生活,才能实现那“身心一如、身外无余”的生命极致之态。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