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卷作文名师下水范文:距离之美 联系之情

bbmmdak|爸爸妈妈都爱看

解析:郑俊彩   撰文:李保春   美编:梅鹤林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

山东卷为材料+话题作文。

1.读材料

材料不避热点,为新冠肺炎疫情。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国家和人民角度阐述应对疫情的状况。第二部分具体讲述应对方法1——“距离”防疫,这是饱含着暖和爱的“距离”。第三部分具体讲述应对方法2——“联系”抗疫,这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联系”。

2.读要求

“综合以上材料”,要求考生读懂材料,可抓关键词句“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要求考生辩证看待“距离”和“联系”的关系,不可偏于一方。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要求考生写出符合文体特征的文章,如记叙文侧重于叙事完整、情感真挚;议论文侧重于论证深刻、言之成理。不要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题目,需要根据所写内容另拟标题,可引用(化用)、可比喻、可对偶,以增加文采。

名师下水范文

距离之美  联系之情

——疫情下的温馨人生

项城一高  李保春 下水文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奇妙,尺寸之距,让人有遥远之感,同时,相隔千里,可以心系一处。年初的疫情事件,更是给大家带来这种刻骨的人生记忆,邻里之间,突然隔绝联系,相知相近却难以亲近;同时,在全国抗疫的努力中,万里之遥的热情关怀,陌生人的生死却都让我们难以自禁。人生如此复杂,但不变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执着信念:距离是为了更好的联系,联系是最美好的温情。
距离意味着隔阂,但更多时候,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保护,适当的距离是为了更融洽的联系。
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顾城的短诗道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相对于遥远的自然,近距离长期相处的人们之间竟是如此的陌生。这是社会快节奏的特有产物。隔阂中,我们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新冠肺炎期间,为了个体的安全,我们更是人为地在人与人之间设置了一种隔阂物——“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种种行为拉开了人们的距离。不过,一切行为的落脚点是为了“防疫”,刻意的隔离与间距是为了更好的联系,此时,人与人间的距离是一种更美好的温情,那么久违的温情在疫情中悄然降临。
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是我们人生的渴望,但在复杂的生活与人性面前,适当的距离往往才是最美的联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关联是我们的常情,是我们生活中的追求。座中客不断,杯中酒常满。这是先贤孔融的理想,联系的温馨是我们生活的必须。当前,在肆虐的疫情面前,人们的抗疫行为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坚守隔离的前提下,坚守职责,给别人送来温暖,这份温情是人们在距离之中对联系的最美诠释。试想,如果我们一味的注重无原则的接触,没有必要的隔离,疫情中的各行各业的人们,怎么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下从容而执着的付出?可见,过犹不及,适当的距离往往是更长久的联系。
深究根源,疫情中,不论是适当的隔离,还是无私付出的温馨联系,都是爱心的体现,其背后都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其本质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没有联系的距离注定会带来冷漠,没有距离的联系也往往意味着伤害。所以,疫情期间,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小贩快递小哥,为了大众的身心安全与幸福,适当把握人与人的距离与联系:强制命令的背后是对百姓最深切的关注,无私奉献的行为中有对你我的尊重。这一切都是各尽其能的爱心与美好。
距离与联系,无论西东,大爱才是生活的本色,温暖便是人生的色调,虽然历经坎坷与风雨,我们的生活依旧灿烂——这便是疫情下距离与联系的奥秘。

下水文感言:新高考山东卷,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所以写出疫情下的距离与联系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是文章的难点。就本文而言,揭示出距离与联系的深刻内在含义——温情大爱,算是对二者深度理解。

同题更多范文(点下面蓝色字体阅读)——

2020新高考一卷(山东卷)作文解析及名师下水范文集锦

作者简介

李保春,男,河南项城人。文学学士,美学硕士。201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为高中一线语文教师。热爱文学,擅长文艺评论,专注于语言本体论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先后在《语文月刊》、《理论与创作》、《中学语文》、《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少年儿童研究》、《求学·高分作文》、《中学时代》、《作文与考试》、《语文报》、《作文周刊》、《人教网刊》、《教学考试·高考作文》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章几十篇,代表作有《论废名文艺观》等理论著作和《高分考场作文备考方略及案例评析》、《高分考场作文过程透析与实践方案》、《语言本体论视野下的中小学写作理论与实践》实用备考书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