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本源与发展道路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的地位是居于绝对的“道统”地位的。儒家学说创始于孔子,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践仁的途径,以“修身”为成仁的方法。这应该是儒家道统的本源所在。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发展却出现了两条主要的道路:

  一是孟子的道路:坚持了仁这一核心,并以人性本善为其基点,强调了修身成仁的内圣之路。

  一是旬子的道路:坚持了仁这一核心,但以人性本恶为基点,强调了以礼为制约,行“礼”践仁,这是一条外王的道路。

  这两条道路在学理和实践中都应该是互为补充的,二者的整合应该是儒家学说和道路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但是事实是,在中国儒家发展的道路中,孟子的主张得到了充分的弘扬,在孔孟之后,理学、心学,及当代新儒家基本上都是坚持了孟子心性之学的主线。而旬子的学说却没有得到后世儒家传统的重视。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了一种拐脚前进的学术和“道统”,也阻碍了儒家学说的健康发展。儒家学说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都与这一不均衡的发展有关。

在历史的发展现实进程中,旬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是儒家中的另类,也可能正是因为他的另类,所以在儒家传统中,他不是一个受重视的思想家,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所倡导的重视“礼”、“法”的常说一直没有进入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领域,对中国后世不重视法制的传统的形成影响巨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思想上的损失。重振儒家传统,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发现旬子的重礼重法的重要思想,这样儒家学说才能与当代的民主法制思想更好地整合。这也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的道路。

  所以,儒学的现代发展和弘扬,需要重新解读儒家的传统道统,重新认真研究旬子的学说,以旬子的"礼"之精神,结合现代民 主 法 治思想,把儒家学说中"残疾"的"另一条腿"恢复正常,让儒家精神发挥其民族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的发展,强调了培育社会 主 义 核心价值观,强调依 法 治国,正符合儒家本源意义上的以“礼”践仁,以“修身”成仁的两条道路并进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也就是儒家传统在当代意义下的真正的发扬光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