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讲诗词|苏轼《定风波》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定风波1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5,
何妨吟啸6且徐行。
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10却相迎。
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12。
词句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品鉴赏】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康震讲析
这首词啊,想必你非常熟悉,咱们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苏轼的这首词。在生活当中,当我们遇到不顺利的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喜欢用这首词来宽慰自己。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这一年,苏轼46岁。他正在黄州生活,担任黄州团练副使,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呀,他在黄州已经被流放贬谪了将近五年的时间。
在这首词的前面,作者写了一篇小序。他写这首词的一个背景。我们知道词的创作,从其源头来奖是没有小序的,在作品的前面加一个小序来说明创作的缘由和背景,这本来是诗的特点。那么现在呢?在词前加小序,这说明在词的创作当中,开始融入了一些诗的元素。
在文学史上,有个说法叫做以诗为词,用写诗的法子,用写诗的模式来写词,这有什么好处呢?增强了词的叙事性,增强了词的内涵,扩大了它的内涵。对于我们了解这首词的前因后果很有帮助。
苏轼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边写到他创作这首词的一个背景。说在黄州城的东南30里处啊,有一个地方叫沙湖也叫螺师店,他曾经和朋友到螺师店那个地方去看田产,也就是准备在哪儿买田。在这首词的序里边他说3月7号这一天呀,我们去到沙湖路上碰到了下大雨。结果呢,又没有带雨具,这一行人等啊淋成了落汤鸡,非常的狼狈,我估计呀,很多人怨声载道呢,在序里边作者说余独不觉。我就没觉得有多狼狈。
为什么呢?“已而道晴,故作此词。”过了一会儿天又晴了。于是我就写下这首词。把我自己面对这场雨,雨之后又晴了。这个场景的想法,我表达出来。这首词的上片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的意思就是说,不要总是盯着,不要总是去听,那雨水滴滴嗒嗒的。把在树叶子的身上的这个声音,你也不要为下雨这个事儿感到烦恼。一下雨走路不方便,一下雨身上头发都淋湿了,不要管他。你只管吟着诗句,拄着如竹杖慢慢儿的往前走。这里所说的“吟”指的是吟诵诗篇。“啸”,其实最早它指的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发声的形态,有点儿类似于咱们现在所说的和声。就是少数民族的兄弟们在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呢,使用的一种发生的模式。魏晋时期传入中原。到了唐宋很多文人都会“啸”这样的一种发声技巧。我们现在暂且可以把它理解为类似于像我们呼麦或者是吹口哨,这样一种表达自己情怀的一种发声形态。这种“啸”的声音,很况远,很轻远,很旷达,也很风雅。
苏轼一边儿吟着诗句,一边儿啸,拄着竹杖,慢慢地往前走。对他来讲这么大的雨,走100米也是落汤鸡,走十米也是落汤鸡,都是被雨淋。但无论如何,不要被雨水,下雨这件事影响了你走路的态度。对不对?“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什么好怕的呢,没有什么好怕的。人生在世,无非是晴天和阴天两种情形,大不了再加上个下雨天儿,下雪天儿。所以有风雨是常态,晴天也是常态,不必大惊小怪,只管“竹杖芒鞋轻胜马”像骑在马背上一样,轻轻快快地,安安稳稳地往前走。
下篇又接着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正是初春时节了,料峭春风吹到身上还颇有些寒意。寒到什么程度呢,刚才哥儿几个喝点儿,把这点儿酒意都给吹醒了。不但把酒意吹醒了,也把乌云吹去了,把雨水都吹走了,然后把太阳迎回来了。这时候的青山是多么的妩媚呀,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照耀在山的这一边,照耀在我们的身上,你看一瞬之间人生有回到了晴天。“回首向来萧瑟处”什么意思再?看刚才下雨的地方不也晴了吗?所以“归去,无风雨无情。”下雨没有什么好可悲的,天晴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坦然,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天下处处都是好风景,处处都有好风光啊!这就是这首词的关键词,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境遇;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环境,你都要从容地行走。且行且潇洒,且行且从容。不过咱们话是这么说,苏轼在词里是这么表达的,这种表达,这种领悟要得来可真不容易。就是说来之不易呀,人生在世能有一点儿领悟,那得前面有很多的积累。这个积累是坎坷的积累,也是风雨的积累。苏轼因为跟这个维新变法的人物,主张不同。触怒了宋神宗。所以被贬谪到了黄州。他刚到黄州的时候也没这么从容。给朋友写信,小心翼翼,你把信看完了就赶紧用火烧掉吧,要不然人家又以为我发牢骚啦,要不然人家又抓着我话把啦。在给朋友的信里面说我到黄州后闭门谢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有到了黄昏时分才出来散散步。
可以想象得到遭遇了政治上的这样一次打击,他是非常的不安,他不但不安,他还要反省自己。苏轼自己反省自己,在给朋友的信里边儿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话太多。说的太多,太好议论。他甚至说自己当初为了考科举进士写文章啊,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看似才华横溢,其实的夸夸其谈。文章里头言之无物。
他比喻说,自己好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像鸟儿虽然喜欢鸣叫,但不过是自鸣得意而已。就好像树干上树瘤一样,石头上的斑纹一样,看上去好像很奇特、很美丽,吸引众人欣赏的目光,其实这树瘤、石头上的斑纹,那不都是他们身上的毛病吗?我也有这毛病。
他反省自己,觉得自己以前做的有些事不大对,但同时,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坚持。他在给朋友的信里面说,我现在虽然被贬谪流放到黄州,老而且穷了,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他在黄州的时候也就40多岁,还没有真的到老的时候,但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的境遇是老而且穷,但是,我的心肝骨髓里边充满了忠义、道德。面对生死谈笑自如。境遇虽然欠佳,但为了社稷、国家,为了君王,我还可以做到舍生忘死、在所不辞。至于祸福得失,那都交给天地造化了。可见此时的苏轼,有惴惴不安,有人生反省。有自己固有的人生坚持。但是这些都还属于作诗论道,你毕竟还要接触具体的生活,你在具体的生活当中到底是怎么表现的?苏轼做得也很好。
我们只有了解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这些做派,这些言谈,这些思想,这些活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定风波》这首词里头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人生的领悟。苏轼刚到黄州,家里人口多,钱粮不够花怎么办呢?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开荒种田吧。黄州政府批给他一块几十亩的废弃了的坡地。就在黄州城的东门外。苏轼也没客气,就给这块地起了个名字叫东坡。
为什么呢?当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谪到四川的中州做刺史,在东门外也有一块地,白居易在这块地上遄植花朵,给地起名叫东坡。苏轼对白居易仰慕已久,索性的把自己这块地也叫东坡。而且以东坡居士来自称。我们都知道苏东坡这个名字可比苏轼这个名字名气大多了。苏轼在他的《东坡八首》这诗里边特别说道,这荒地布满了荆棘瓦砾。天气干旱,开垦起来真的让人精疲力尽。没关系,放下锄头,喝完水接着干。一想到来年有不错的收成,这点儿疲劳都算不了什么。在一般的文人眼中,开荒种地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更何况你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员,还自称什么居士。可对苏轼来讲他的想法跟一般人不一样,谁说文人不能种地?谁说种地的人就不能自称居士?谁又规定种地就没面子?
没有饭吃,你就得种地,收割庄稼才有饭吃。就这么简单的道理。所以你看。我们经常说苏轼这个人很潇洒、旷达。潇洒、旷达并不是昂着脑袋,甩着袖子街上走,而是面对每一个挑战,每一个困境,都表现出迎接挑战,解决挑战的这种勇气和胆量。所以东坡居士这个称号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佛教徒的这种内涵。他是一个劳动者的内涵,他也是一个在劳动当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的内涵。除了劳动,苏轼还健身,他有一整套的健身的办法,比如说盘腿坐在床上,上下磕牙齿,磕多少多少下。那同时这个舌头在口腔里边儿缓缓的搅动。
然后产生唾液之后将它缓缓地咽下。自己想象着这个唾液被送到中丹田,如此反复多次。还有用双手摩擦面部、耳朵、眼睛一直擦到发烫为止。再按按鼻梁,梳头梳100多次,一觉睡到大天亮等等。这些办法,苏轼都采纳可。你想想他活了66岁,他流放贬谪的时间累计都长达12年之久,要是不是靠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是靠着一种健身的方法,他怎么可能度过这些艰难的岁月。更何况,在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还进行学术的撰述的工作。
苏轼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对待生活非常的诙谐和幽默。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对生活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比较轻松的,我们举个例子,他有个好朋友,经常晚上再一块聊天儿。这朋友也有个外号叫龙丘居士,一个东坡居士,一个龙丘居士,俩人经常在一块儿谈禅说法,
苏轼就送给他这个朋友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意思说我这朋友太可怜了,晚上我到他们家谈论佛法,一宿一宿不睡觉,突然听见他们家老婆一声暴喝,吓得他手里的手杖落到了地上。吓成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形容一些比较彪悍的女汉子,叫他们河东狮子。把们说话叫做河东狮子吼,你能想到吗?这个典故就来自于苏轼的这首诗。其实我们知道这个狮子吼本身是佛家用语,意思是说释迦牟尼在众生面前讲法如狮子声吼佛法广大。而河东就是现在的山西。实际上是说这位朋友他的夫人是山西人。晚上劝他们早点儿休息,她的声音又比较大。他就用了河东狮子吼。这个苏轼开起玩笑来天下第一呀。所以我们说苏轼在黄州那么艰难,却写出了《定风波》。这是有很多原因的。苏轼被贬谪,苏轼呢不安心,又参加劳动,开垦土地。苏轼跟朋友开玩笑,苏轼反省自己的人生,苏轼坚持自己的一种人生的理想。
所有这些元素凑合到一起,才能产生出这个《定风坡》呀。难道不是?黄州时候的苏轼诗词也不敢写太多,书信不更不敢写太多,话也不敢说太多。为官又没有实权,对他这样的大文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期徒刑。但是,苏轼让这痛苦的无期徒刑变得有声有色。
诗词不敢多做,那咱就写一篇儿猪肉颂。歌颂歌颂我的红烧肉吧!这苏信不敢多写,咱就算算帐。开开荒。实权被剥夺了,虽然做了个黄州团练副使,但没有签署权,没有实际的权力,一日三餐总能做吧。厨师总能做吧,我总能做个美食家吧。
我们知道这东坡肉还有东坡羹,这都是他在黄州时期发明的。我不仅自己做我还总结成菜谱跟大家分享,而且这个菜谱啊。也可以写得文采斐然。这就是苏轼的魅力。也是定风波给我们的启示。咱们有的人遇到挫折,遇到困难就会大发雷霆或者怨天尤人,不吃不睡诅咒生活,苏轼人家不做这亏本的买卖。
不会折磨自己,还要犒赏自己。他不反要犒赏自己,而且把犒赏的感受写成诗文与大家分享这诗文的美。我们喜欢苏轼,决不仅仅是因为他比较擅长考试,比较擅长做官,比较善于作文,善于吟诗,善于作画,善于书法。更重要的是,他在艰苦的条件中依然能够作旷达洒脱的自己,让几百年之后的我们依然为之倾倒。苏轼曾经感慨呀,黄州珍珠在井底,在黄州就要呆在井底下。可能黄州在某时某刻,对苏轼来说就像是一口废弃的枯井,但是苏轼却没有成为那井底之蛙。他在这口枯井里头耕种,酿酒,做饭,读书,念佛,交友著书,写诗忙的不亦乐乎,他不断收获自己的快乐,在这口枯井当中,慢慢的流淌出了滋润他人、后人,以及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涓涓的甘露。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定风波能获得的全部的感受,也是我们应该深深的感谢苏轼一一苏东坡的地方,最后我们再重温一遍这首词。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期就是这样,咱们下一期再见。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说起&qu ...

  • 诗词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谭咏麟演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吴彤演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陈铎朗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康震解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今天讲一首从 ...

  •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股票价格不是树上的花,而是人们心里的花.股票价格不是客观世界反映,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这句话很有意思. 股价是人们对一个公司内在价值的定价.但如何给一个公司来定价?每个人都在用 ...

  • 康震讲诗词|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 ...

  • 康震讲诗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

  • 康震讲诗词|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记承天寺夜游⑴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起行⑷.念无与为乐者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⑹.怀民亦未寝⑺,相与步于中庭⑻. ...

  • 康震讲诗词:打卡学习第44天: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好了,让我们进入苏轼的诗句,看看画上画的究竟是什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面里有竹子. ...

  • 康震讲诗词|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交易担保 红松学习课堂 这些李白的诗句你都知道吗? 小程序 1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 ...

  • 康震讲诗词|晏殊《蝶恋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北宋的著名词人晏殊的一首名篇<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我们先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 蝶恋花 [北宋]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

  • 康震讲诗词|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康震讲诗词|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康震讲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交易担保 红松学习课堂 你了解李白这位唐朝诗人吗?快来看看吧! 小程序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 ...

  • 康震讲诗词|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交易担保 红松学习课堂 李清照的词你都知道吗?快来看看老师怎么解读! 小程序 译文 经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