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识小
一、《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兰墅文存与石头记》:"故老相传,撰红楼梦人为旗籍世家子,书中一切排场,非身历其境,不能道只字。作书时,家徒四壁,一几一秃笔外无他物",曹雪芹是不是符合以上条件呢?可能性很小。曹氏族谱上根本就没记载"曹雪芹"这个人,历史文献中也没有曹雪芹生平的片言只语,这只是胡适等红学主流派的主观臆断而已。因为根据上述材料,撰《红楼梦》人应为旗籍世家子。而冒辟疆倒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众所皆知,蒙古的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冒辟疆是蒙古人的后裔,因此,冒辟疆作为《红楼梦》的作者非常切合"撰《红楼梦》人为旗籍世家子"。之所以把曹雪芹认定为《红楼梦》作者,就是对"旗籍"理解存在误区,以为言"旗"必称"满族"八旗,实则大谬。除了一个"旗"字,还有一个"家徒四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这正是冒辟疆几次倾家荡产赈灾后的生活写照。
二、《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
近人历史学家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五下册第582页写道:"康熙三十五年严禁小说,书估不敢私刻贩卖;明季以来小说盛行之风自此顿衰。又四五十年,始有《红楼梦》之作,然只抄阅而已,作者阅者俱有避忌。"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年,四十年后,即1736年。目前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主要有1715-1764和1724-1764两种看法。假如曹雪芹生于1715年,那么就是说曹雪芹21岁时《红楼梦》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作者批阅十载,十一岁左右或十九岁就完成了《红楼梦》的创作,看来这可能性不大。"书中一切排场,非身历其境,不能道只字",曹雪芹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经历。因此,《红楼梦》绝不可能出自曹雪芹之手。
"又四五十年,始有《红楼梦》之作",亦可标点为"又,四五十年,始有《红楼梦》之作",如果这样,康熙四五十年始有《红楼梦》之作,约在1701-1711年间,这时距冒辟疆逝世不过几年。清朝文字狱极其严酷,冒辟疆死后作品在社会流传也在情理之中。
三、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
学界普遍认为高鹗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笔者不敢苟同。《红楼梦》的语言用例来看,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尤其是有些特定的语言前八十回出现,后四十回也同样出现。有些特定的语言,在后四十回中出现,也呈现出江淮次方言的特征,作为辽宁籍作者,东北的高鹗是写不出来的。请看以下几处用例:
1.打药:买中药
贾蓉听毕话,方出来叫人打药去煎给秦氏吃。(第十回)
按:如皋方言中"买"有许多表达方式。"打药"即是其中之一。与之相似的用例还有"打酒"。
例如:这银子赏那抬花来的小子们,这钱你们打酒吃罢。(第三十七回)
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第五十七回)
你若忘了时,日后半夜三更打酒买油的,我不给你老人家开门,也不答应你,随你干叫去。(第六十一回)
赶着我送回钱去。到底不收,说赏我打酒吃。(第六十一回)
按:如皋方言中还有"打油"、"打酱油"。因为以前的油、酱油都是零卖零买的,自己带着瓶子到商店,你要买多少,人家就给你称多少,所以就叫"打油""打酱油"。现在"打酱油"又有了新的含义: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此外还有 "称盐"、"搬豆腐"、"斫肉"、"做烧饼"、"捉猪子"、"请香"、"配眼镜"、"扯布"、"进货"等。"拿"也有"买"的意思。
2.养下来:生下来
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第五十五回)
他既知道,自然这块玉到底有些来历。况且你女婿养下来就嘴里含着的。(第一一六回)
按:如皋地区,妇女生孩子叫做养。笔者的同事有山东籍,也有东北籍的。北方都把妇女养孩子叫做生,从来不叫养的。只有小孩生下来以后抚养才叫做养。
3.出门:女子出嫁
喜鸾因笑道:"二哥哥,你别这样说,等这里姐姐们果然都出了阁,横竖老太太,太太也寂寞,我来和你作伴儿。"李纨尤氏等都笑道: "姑娘也别说呆话,难道你是不出门的?这话哄谁。"说的喜鸾低了头。(第七十一回)
你又发了呆气了,混说的是什么!大凡做了女孩儿,终久是要出门子的,嫁到人家去,娘家那里顾得,也只好看他自己的命运,碰得好就好,碰得不好也就没法儿。(第八十一回)
人家的女孩儿出门子不是容易,再没别的想头,只盼着女婿能干,他就有日子过了。(第九十回)
琴妹妹还没有出门子,这倒是太太烦心的一件事。(第九十回)
且说凤姐梳了头,换了衣服,想了想,虽然自己不去,也该带个信儿。再者,宝钗还是新媳妇,出门子自然要过去照应照应的。(第一○一回)
只是我听见说宝玉听见他三妹妹出门子,哭的了不的,你也该劝劝他。(第一○二回)
况且我又不出门,就是栊翠庵,原是咱们家的基趾,我就在那里修行。我有什么,你们也照应得着。(第一一五回)
三姑娘出门了好几年,总没有来,如今要回京了。(第一二○回)
4.大清早起:一大早
袭人忙的拾了簪子,说道:"大清早起,这是何苦来!听不听什么要紧,也值得这种样子。"(第二十一回)
林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你说有呢就有,没有就没有,起什么誓呢。"(第二十八回)
大清早起,在这个潮地方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息歇息了。(第三十五回)
一见他来了,便说道:"你大清早起跑来作什么?"(第三十五回)
碧月见他四人乱滚,因笑道:"倒是这里热闹,大清早起就咭咭呱呱的顽到一处。"(第七十回)
凤姐听了,气的干咽,要和他分证,想了一想,又忍住了,勉强陪笑道:"苦来生这么大气,大清早起和我叫喊什么。"(第一○一回)
5.早起:早上,上午
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第八回)
好,好,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第八回)
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第八回)
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第二十一回)
次日早起,凤姐往上屋去后,平儿收拾贾琏在外的衣服铺盖,不承望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来。(第二十一回)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第二十二回)
我想二爷不得空儿,便叫焙茗回他,叫他今日早起来,不想二爷又往北府里去了。(第二十四回)
"我早起在大太太跟前说的这样好,如今怎么样处呢?"(第一一九回)
6.忙把手逼着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忙把手逼着"注:逼,读闭bi。逼着即并着。把两臂下垂,两手紧贴身体的两侧,以示敬畏的样子。(《红楼梦》(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336页。)
按:"两臂下垂,两手紧贴身体的两侧"是垂手。
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第三十三回)
按:逼,即背。两手交叉放在背后的意思。再如:
"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第三十回)"
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第三十三回)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第三十七回)
贾政背着手,也在门口站着作想。(第八十四回)
想到那里,背着手踱来踱去,竟无方法。(第一○六回)
7.下晚:傍晚,黄昏
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第四十八回)
到了下晚,代儒道:"宝玉,有一章书你来讲讲。"(第八十二回)
8.好好儿:情况正常;认真地,努力地;尽情地,尽力地
好好儿的从那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第四十四回)
没什么说的,你好好儿的赔我们的鱼罢。(第八十一回)
昨日晚上睡觉还是好好儿的,谁知半夜里一叠连声的嚷起心疼来,嘴里胡说白道,只说好象刀子割了去的似的。(第八十三回)
好好儿的,这又是为什么?(第八十五回)
我们元妃好好儿的,怎么说死了?(第八十六回)
你进屋里来好好儿的守着他。(第九十回)
你好好儿的便见你,若是疯疯颠颠的,他就不见你了。(第九十七回)
刚才我到老太太那里,宝哥儿出来请安还好好儿的,不过略瘦些,怎么你们说得很利害?(第九十七回)
不是好好儿死的,是混闹死的。(第一○三回)
你们不许闹,有话好好儿的说。(第一○三回)
紫鹃姐姐,你从来不是这样铁心石肠,怎么近来连一句好好儿的话都不和我说了?(第一一三回)
天天到太太那里仍旧请安去,原是好好儿的,今儿才发糊涂些。(第一一五回)
9.日里:白天
那宝玉心里虽不顺遂,无奈日里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夜间宝钗独去安寝,贾母又派人服侍,只得安心静养。(第九十八回)
起先晚上不敢行走,以致鸟兽逼人,甚至日里也是约伴持械而行。(第一○二回)
按:日里,如皋人如今也这么读,"里"读轻声。
10.上街:如皋话中指"乡下人进城"。
前儿奴才家里也丢了一件不要紧的东西,林之孝必要明白,上街去找了一个测字的,那人叫做什么刘铁嘴,测了一个字,说的很明白,回来依旧一找便找着了。(第九十四回)
以上种种是我随看随摘录的,随后也就想起岳麓书社版《红楼梦》附录三"《红楼梦》校点记"中说"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他(笔者按:范宁)认为续写者不是高鹗,是高鹗以前的人。因为后四十回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个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而'手定’的。"据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红楼梦》的作者就是一个人,高鹗只是做了点文字的加工而已,用现在的话来说,《红楼梦》的编辑是高鹗,高鹗不应享有《红楼梦》的著作权。
(本文刊于《如皋红学》第2期,作者系如皋中学历史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