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名叫班超。当时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 又不愿疏远汉朝, 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班超就奉命到西域各国去建立友好关系, 他先到鄯善国。
国王开始对他十分尊敬、热情, 后来又突然变得很冷淡。班超察觉后, 就对随员们说: “你们发现国王的态度变了吗?我估计可能是匈奴派了人来破坏。”一了解, 果然是这么回事。班超就把随员全部召集起来, 对他们说: “咱们远离祖国, 现在都处在危险境地。假如鄯善国王受了匈奴使者的诱惑, 投靠匈奴, 咱们大家都要被豺狼吃掉。你们说怎么办?”大家一听,连忙说: “不管是生是死, 我们都听您指挥! ”班超坚定地说: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现在只有下定决心, 直捣老虎的巢穴了! ”
当晚, 班超带领三十六个人埋伏在匈奴使者的营房外, 顺风点火。一时间火光冲天, 杀声四起。班超领着大家冲入营房, 拼力死战, 终于将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 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颅来见鄯善王, 揭露了匈奴的阴谋, 又对国王好言安慰。国王这才下定决心归顺汉朝, 并派儿子到汉朝去, 表示自己的诚意。
这个成语出自《东观汉记·班超传》,原句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虎穴”就是老虎洞; 现在比喻危险境地。“焉”是古汉语疑问代词,怎样、怎么。这句成语的原意是不进虎窝怎能逮得住小老虎?后比喻为不亲自经历险境, 就不能获得成功。也常用来比喻不经过艰苦的实践, 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成语运用]
例句1: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策马行进,士卒皆努力向前。(《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例句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毛泽东《实践论》)
[成语误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习围棋如果只看棋谱,不与高手交流,棋艺就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解析:与围棋高手过招,并非深入危险境地,所以此为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