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萝卜馅的饺子,也是人间美味

纯萝卜馅的饺子也是人间美味

提起饺子,就想起了过年。因为以前我们家冬至是吃不上饺子的,只有到了过年才能享受这种美味。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大年初一,妈妈用萝卜开水焯过后切碎,加上几颗蒜瓣,用筷子蘸上两滴香油,在萝卜里搅拌均匀后就变成了香喷喷的饺子馅。记忆中,妈妈擀一点面皮,数着包上十几个饺子,作为贡品祭祖后赏给家里的小孩子吃。大人们舍不得吃饺子,只能把剩余的饺子皮切成薄薄的面片,放上一些白菜叶,加上一些稀面糊填饱肚子。这是新年中第一顿盛宴,也是一年中唯一用纯白面做成的饭。其他时间,粗粮、红薯、野菜才是饭桌上的主旋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里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过年的时候可以买上二斤猪肉。当时大家买猪肉是越肥越好,最好不带一丁点瘦肉。妈妈利用晚上时间把肉切成指甲盖大小,放在铁锅里慢慢熬出油。待到肥肉炸为金黄色接近干枯时,加入大量的食用盐,趁热倒入小小的瓷罐中——这将是家里一年的炒菜用油。从此以后,肉饺子开始登上家庭的舞台,虽然萝卜中仅仅夹杂了一点儿猪油,却让我们的胃和味蕾得到极大满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家里吃饺子的频率有所提高。遇到阴雨天气或雪花纷飞的日子,妈妈总会做鸡蛋韭菜饺子、南瓜菜饺子或大肉饺子等,给我们改善改善生活、换换口味。特别是冬天,“冬至到,吃水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邻里乡亲又称水饺为“捏冻耳朵”,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2005年,饺子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质量也由素馅转变为肉馅。每逢冬至,单位里开始集体包饺子,男女老少群聚一起,有的和面,有的擀皮,有的整馅,有的调味。成型的饺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说说笑笑之中,同事之间增加了感情,单位内部形成了合力。

201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观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大家开始注意荤素搭配,三鲜馅饺子成为新宠,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婆婆也开始制作,红皮的是净三鲜、黄皮的是肉三鲜、白皮的是半三鲜,婆婆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和爱好,用萝卜汁、青菜汁和面擀皮,用不同的原料做馅,把一家人的生活调配得有滋有味。学校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冬至当天,各校以班级为单位,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其乐融融、充满趣味。同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的美篇,也把班级的祥和、做饺子的瞬间、闪亮的青春永远纪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