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汤治验
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系湖北省知名中医,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他在临床上,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四诊合参,善于学习历代名家经验,擅用经方、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聆听教诲,获益良多,现谨以管窥所得,选取引火汤治案两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引火汤出自清·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书中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入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入水中,即散花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咽者。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用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天、麦冬一两,北味二钱,茯苓五钱。一剂火归肿消,二剂痊愈。方用熟地为君补水,麦、味为佐滋肺,金水相资,水足制火。加入巴戟天之温,又补水药,则水火既济,水下趋,火不得不随,增茯苓前导,则水火同趋,共安肾宫。”
颜面潮热案
王某,女,43岁,于2015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颜面潮红灼热时作半年。伴口干欲热饮,四肢发凉,牙龈时痛,颜面灼热多于夜晚发作,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数。处方:熟地9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巴戟天6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川牛膝15克,白芍30克,生甘草6克,肉桂末5克(冲服),龙牡各30克(先煎),7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2015年11月1日):上述症状明显减轻,但仍觉口干欲饮,舌脉同上。守上方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7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2015年11月8日):仍于子时左右颜面潮热,但时间缩短,口干、牙痛均减轻,偶有尿失禁,舌暗苔薄白,脉细滑。守上方去石斛、天花粉,加山药30克,乌药10克,益智仁10克,7剂,煎服法同上。2016年5月15 日前来调理肠胃,告知服上药21剂后,颜面灼热消失,未再复发。
按:本案当首辨寒热属性,本案虽有四肢发凉的症状,但并非属寒,应以热象为主。次辨外感、内伤之别,清·江笔花《笔花医镜·卷三·外热内热辨》:“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其证有因伤食停痞,伏燥伏火,阴虚阳虚等异,宜分别而治,此内伤之证也。”本证显属内伤。再辨虚实,或属食积、伏火伏燥、气滞、血凝、湿邪郁结壅遏化热之实;或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阳气虚衰之虚。本案无嗳腐吞酸之症、无伏燥伏火之史、无气滞血凝湿阻之象,当不属实。反有颜面潮热、口干欲饮、牙龈时痛、多于夜晚发作之阴亏之象,加之脉细,当断为阴亏之证。此乃肾中真阴大亏,不能潜藏龙雷之火,火性炎上,发于颜面而为潮热。
至于四肢发凉的症状,据以上分析应为肾精大亏,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对于龙雷之火,《医宗必读·卷一·乙癸同源论》言:“盖火分君相……君火惟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肝与肾。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 成肇仁认为,龙火临床表现以热象为主,因为肾主藏精;雷火临床表现以痛证为主,因为肝主藏血。肝肾之阴大亏,故重用熟地填肾精养肝血;天冬、麦冬、五味子补肺之阴,取金水相生之法;茯苓补养心脾,沟通心肾;川牛膝引火下行;白芍、甘草相配有酸甘化阴之用;龙骨、牡蛎收敛潜阳;巴戟天、肉桂末引火归元。7剂后热势减缓,但仍有口干之症,故加石斛、天花粉清热生津。三诊时颜面热势仍于子时来复,且偶有小便频急的症状,故于原方合缩泉丸固精缩尿,取得佳效。
口腔溃疡案
周某,男,44岁,于2016年5月18日初诊。
主诉:口腔溃疡每月发作1次,已20余年。发作时伴心烦,上半身发热,汗出,舌暗红,苔薄白,脉寸关弦滑,尺部沉弱。处方:熟地9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肉桂末3克(冲服),怀牛膝15克,4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2016年5月22日):上述症状减轻,仍上半身发热,汗出,尤以夜眠为甚,舌脉同上。守上方加龙牡各30克(先煎),白芍10克,7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2016年5月29日):口腔溃疡仍发,但较前减轻。舌脉同上。守上方去白芍,加骨碎补15克,黄柏1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制龟板15克(先煎),10剂,煎服法同上。后诸症俱缓。
按: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的范畴。口疮亦分虚实。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卷六杂症·论口病》言:“元参散,治三焦火甚,口舌生疮;甘露饮,治胃热口疮;竹叶石膏汤,治胃火,口舌生疮,口渴便结;龙胆泻肝汤,治心肝火邪上攻,口舌疮痛,及舌目而硬;二阴煎,治劳伤,心脾火发上炎,口舌生疮。”,由此可知口疮多责之胃、三焦、心肝等脏腑之实火上炎,亦有心脾虚实夹杂而发者。然更有肾阴虚,龙火上浮之口疮,本案即是。
患者口疮频发多年,且伴有上半身发热之症,验之舌脉(尤脉尺部沉弱),俱指向肾阴亏虚之机理。方用引火汤加减,一诊时于原方中加天冬,以加强麦冬养肺阴之功;加怀牛膝、肉桂末以引火下行。二诊时诸症减轻,但仍上半身发热,尤以夜眠为甚,当属肾阴亏损之证无疑,故于上方加龙骨、牡蛎收敛潜阳;加白芍养阴敛阳。三诊时上半身发热基本消失,但仍口腔溃疡时发,故于上方去白芍,加骨碎补以补肾;加制龟板益肾滋阴;加封髓丹(黄柏、砂仁、炙甘草)降心火、益肾水,与天冬、熟地又暗合三才(缺人参,但有茯苓)之意。三才封髓丹为近代名医蒲辅周治疗口疮的经验方。本案中,初观其舌苔略有白腻之象,然成肇仁仍予以引火汤,且重用熟地90克,恐其过于滋腻,二诊时患者诉并无碍胃之弊,反平素之痰涎减少,百思不得其解。后查《王旭高医案·痰喘篇》有谓:“夫熟地最能消虚痰,以其能填补肾气而化无形之痰也,勿嫌腻膈而畏之。”肝肾之大虚者,当以摄纳为要。
总结讨论
引火汤为治疗一切肾水亏,龙火浮越之证。成肇仁喜于原方中加天冬,以加强补肺阴之力,取金水相生之意;加牛膝以引火下行;加少许肉桂末以引火归元。《辨证奇闻》虽有用桂附恐水亏火腾,耗肾水之论,但成肇仁认为,附子大热纯阳,用之应慎,肉桂较之附子略为缓和,少量用之有引火归元之功,控制用量即可,一般用3~5克。该方可广泛用于颜面发热(潮热)、目红赤、鼻中流血、口舌生疮、喉肿喉痛等辨证属水亏火浮者。此外亦有水寒不能潜藏龙火者,不在本案范畴,故不赘述。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