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首列儿科为专科,闽派中医儿科在宋朝有何发展?
本文选自《闽派中医儿科流派研究与传承发展》,主编郑健。
本书以福建文化与闽派中医为线索,以福建中医儿科流派的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以闽派中医儿科学术思想和特色疗法为特点,整理和挖掘闽派中医儿科的学术特色和诊疗优势,拯救濒临消亡的特色儿科流派,促进闽派中医儿科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宋朝闽派中医儿科的发展
01
闽派中医人才辈出,家学渊源,底蕴深厚,世医显赫。例如历传十世的连江陈氏儿科,历传七世的壶山林氏内科、善化坊孙氏妇科、桂枝里陈氏儿科、塔移影林氏儿科,历传五世的凤山郑氏内科、永泰俞氏内科、连江陈氏妇科及内科、苍霞洲李氏儿科等。世医辈出,著述传世,济人以术,授人以渔,诊救患者,扬芬杏林。
同时,闽医多有“诗书世其家,岐黄游其艺”的深厚文化底蕴,常有援儒入医,杏林文苑,一脉相通,彰显特色。从历代成名医家和传承著书来看,闽派中医以妇儿科见长。
闽派中医儿科初始于南宋的朱端章。朱端章为福建长乐人,是一名称职的地方官,也是一位著名的儿科医家,著有《卫生家宝小儿方》《卫生家宝方》《卫生家宝产科方》《卫生家宝汤方》。
《卫生家宝方》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病证验方。
《卫生家宝产科方》收集了宋以前的众多医学名家的产科、儿科的经验方,内容涉及妊娠、临产、产后诸症,以及新生儿护理及婴儿常见病的治疗等。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还列有“形初保育”篇,重视婴儿的保育和哺养,汇集了巢元方、孙思邈、张涣、钱乙等著名医家有关新生儿、婴儿护理、哺育的论述。
他参众长融于一体,且分门别类加以阐述,重点介绍新生儿的护理、拭口、断脐、洗浴、婴儿哺养、体格锻炼等16种保育法,篇后附有5种新生儿常见病的证治。例如初生儿拭口,对于初生儿口中秽液,他采录了《备急千金要方》的“以棉裹指拭口”法和《小儿集验方》的“洁净旧软帕”裹指蘸“井华水或微温水”拭口法,方法简便,在当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又收录了《肘后备急方》及《小儿集验方》中以黄连、甘草药汁拭口法,有助于清解胎毒,此法流传至今。又如新生儿及婴儿保育,因为“小儿初生,肌肤未成”,护理特别重要,为防止损伤皮肤,他引用巢氏之法,用“故絮著衣,莫用新棉”,但“不可令衣过厚”,以免“害血脉,发杂疮”。同时又强调,婴儿从小应加强锻炼以适应外界环境,“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这些主张对小儿保健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婴儿喂养,重视乳母的身体状况,“形初保育”篇规定乳母“春夏切不得冲热”,“秋冬勿以冷哺乳孩子”,“醉后不得哺孩子”,“如不禁忌,即令孩子百病并生”。
02
中医儿科自北宋钱乙始列为专科。
南宋时期福州名医杨士瀛对儿科殊有建树。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闽三山郡(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家世业医,至父尤精。杨氏治学严谨,对《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及仲景学说,无不潜心钻研,对晋唐以后的医家名著,亦多博览精读,深究医理,且能融会贯通,自树一家之言,以自家之明而示人,“割前哲未言之蕴,摘诸家已效之方”。
例如,提出著名的“气为血帅”的理论,在气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倡导“凡人以胃气为本”的学术观点,重视小儿脾胃;推广诊断小儿的虎口三关法;创新治痘三法和先补后攻治疗疳证等等。杨士瀛一生撰有多部医学著作,据史书记载主要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等。
在儿科临证施治方面,杨氏能顾及小儿的体质特点,告诫儿科临床应“慎用药”,“谨勿妄投通关利腠等剂”,“切不可过用寒凉及银、粉、巴、硝”等攻下之品,如果“不当用而用,或当用而过焉”,不但易于损伤脏腑功能,而且能导致病情恶化,“必生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