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树梢的蓝风筝: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有朋友看了《江湖儿女》的点映,评价颇高,尤其还提到当龙套绿叶的田壮壮有精彩的演出(但我看豆瓣和百科,演员表里都没列田壮壮)。
《江湖儿女》周末时定要去看的,这会儿倒是想谈谈刚看过的《蓝风筝》。
别看田壮壮这两年都是以演员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相爱相亲》里演张艾嘉的丈夫帮他在台北金马和香港金像的表演奖项提名,《后来的我们》里演井柏然的父亲也赚了观众好一捧热泪。
但他之前更是和张艺谋、陈凯歌相提并论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
《蓝风筝》是田壮壮导演1993年的电影作品。
《蓝风筝》之前他拍过《盗马贼》、《摇滚青年》,还拍过入围柏林的《大太监李莲英》;
《蓝风筝》之后他拍过《吴清源》、《德拉姆》,还拍过荣耀威尼斯的《小城之春》。
2009年的《狼灾记 》是他目前最后一部导演作品,听说2020年会有他执导的《关公》。
为什么以《蓝风筝》作为他导演生涯的分水岭?
因为当年《蓝风筝》是一部禁片,田壮壮也被禁止拍摄电影长达八年之久(也有说十年的)。
《蓝风筝》在第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吕丽萍)。
但这部影片在国内没有获得审查通过,影片内容触动了有关方面,后来中国电影代表团全体退出东京电影节以示抗议。
在影片问世25年后的今天我才有幸通过胖鸟电影看了《蓝风筝》,豆瓣评分8.6。
影片讲述的是政治事件对普通市民人生际遇的影响,以一个小孩的口吻追忆父母往事,描绘出1953年至1967年的历次政治运动(改造私营工商业、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讲卫生除四害、大跃进大饥荒、知识分子下农村劳动、文化大革命)是如何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故事讲述者叫铁头,他的妈妈叫陈树娟(吕丽萍 饰)是小学老师,父亲林少龙(濮存昕 饰)是个图书馆搞历史工作的,一家人租住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里。
他大姨是个坚定的革命主义者,大舅陈树声是个军人,小舅陈树岩是个学美术的学生,他爸爸有个关系很好的同事李国栋(李雪健 饰)。
影片里最初的回忆美好单纯,四合院里的生活温暖祥和,邻居卫军奶奶非常热心、房东蓝太太也善良。
首次出现蓝风筝的点题意象,就是林少龙给铁头糊了个风筝,一起在胡同里放飞,父子温情拳拳。
一切从兴起反右派斗争开始,岁月静好被打破了。
林少龙开会途中上个厕所回来就“摊派”变成了右派,被远派出去劳改了,后来被一颗锯倒的大树砸死在异乡,埋在哪儿都不知道。
李国栋内心认为林少龙的遭遇跟自己给组织写过一份材料有关,带着愧疚,在林少龙死后的三年一直里里外外帮衬着陈树娟,日久生情。李国栋对铁头也极好,视如己出。
陈树声谈了个文工团的准女朋友朱瑛,该女子被上级强制要求陪首长跳舞,她不从,就被转业当了工人了,后来竟然被冠以反革命罪被逮捕。
陈树岩带头上教育局提意见,被同学们揪出来批斗,年轻好强的他一赌气就出走了。
大跃进运动,吃大锅饭,公社食堂糟蹋了多少大米白面,土法炼钢炼出的都是废铁。然后又遭逢国家三年灾害,四合院房东蓝太太因为儿子一家要来蒸了一大屉馒头,被街道委员扣帽子说是在黑市上购买粮食,
还说”没收馒头是为了教育他人,这馒头拿走没人吃,放坏了也没人吃。“
等到家家户户再能吃上饺子的时候,陈树娟和李国栋结婚了。
好日子刚发轫,劳动竞赛李国栋帮他们图书馆争了第一名,申请入党也有眉目了,但因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患了肝病,说死也就死了。
陈树娟带着铁头搬离四合院住回娘家,说是怕触景伤情。
陈树娟第三次结婚,是嫁给铁头大姨一个昔日战友老吴,是个干部,有小汽车。
铁头对老吴很抵触,叛逆情绪日隆。但在他和继父家亲戚小孩妞妞一起放起了蓝风筝 ,仿佛霎那间又回复了温情时光。
即使风筝被妞妞爸爸弄到了树枝上取不下来,铁头也只是和当年他爸爸一样,善解人意地说:我可以帮你再糊一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来了。
学校里砸教室烧课本写大字报,铁头和同学一起批斗女校长,把她的头发剪了还朝她吐唾沫。
铁头不懂其中意味,只感觉得意还觉得不读书很好玩,爱子如命的陈树娟罕见地抽了铁头一耳光。
铁头家当初住的四合院被文革小组占用做了仓库,蓝太太被遣回老家,其他旧相识也大多搬走没了音讯,整个四合院物是人非。
老吴也被贴大字报了,而且情势愈发叵测,为了让铁头母子尽量免遭牵连,他主动提出离婚。
在红卫兵的批斗下,老吴心脏病发死了,陈淑娟阻扰恶行也被归为反革命分子,铁头因为想保护妈妈竟被一群大人围殴得吐血。
一个破烂的风筝挂在树梢,铁头望了望它,闭上了眼睛——铁头的少年时代终结了,影片也就此结束。
政治运动渗透进最普通的家庭之中,铁头的妈妈在每一次大的政治运动中就会失去一任丈夫,这么惊心动魄的事,影片却没有猎奇和放大戏剧性,也没有高喊义正词严的审判,只以潺潺溪流的方式演绎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这样会更深刻——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当整个国家陷进疯狂,即使不在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也无法置身事外,每个家庭都要接受时代洪流的冲刷。
老实说,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政治生命高于一切的年代的我们来说,课本和家中老一辈的讲述,都没法让我们感知历史全貌和获悉真相。
国情之下文化产品审查又严,所幸还是有艺术工作者会奋力追溯、展示、反思。
随着时代进步,一些不可触碰的禁区,也定会慢慢拂去烟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