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愤怒通向交叉小径的花园

今年好莱坞颁奖季是个大年,竞争激烈。

今天落锤的第75届金球奖几无冷门,得奖的都是热门佳片。

这届金球奖颁奖礼有两大显著特征。场外,红毯上女明星们集体穿上了黑色礼服(声援好莱坞性侵风波);场内,女性主题的片子大获其胜,尤其是表演类奖项,大包大揽。

《三块广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是剧情电影类中的最大赢家。

最佳剧本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影片

百度百科把这部影片归类为犯罪喜剧片。

但我看完后,没觉得有喜剧感,是正剧。如果说像今年另一部大热片《我,坦雅》(I, Tonya)把悲剧事件用黑色幽默表达可归为喜剧,这部《三块广告牌》算很严肃,抢劫奸杀焚尸案比起体育圈伤人案确实严重多了。

但细一咂摸,两部片子里都有很多粗口,主角们都几乎时刻处在愤怒里。那些愤怒的日常,一定程度消解了悲剧性。人物行为剽悍乖张,甚至带点离奇,对操蛋世道一本正经的反击到了极致就生出了啼笑皆非,例如Tonya直奔花滑裁判席前大喊“suck my dick”,例如Mildred对着朝她车子扔饮料的男女中学生连施下体攻击。

《三块广告牌》的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英文片名中特意点出的地名其实是虚构的,讲述一位女儿死于非命的母亲抗议破案不力的当地警局,包了矗立在小镇道路上三块广告牌,质问警察局长“为什么还没抓到凶手?”。

母亲想借媒体舆论来施压,但当地居民却把她当怪物,一位具有暴力倾向的警官又忙不迭为局长出头,这让母亲与警方的冲突愈演愈烈。而从家庭环境来看,母亲和家暴丈夫分开,和子女的关系很紧张,母女互骂婊子,儿子也对母亲大呼小叫,女儿出事前适逢母女大吵一架,母亲还咒诅女儿遇险。事后母亲为自己的伤心愧疚找到一个出口,就是化作愤怒:跟警方为敌,与吃瓜群众叫板。而那位有暴力倾向的警官也是用愤怒作武装,大龄单身、妈宝、业务平庸、被怀疑同性恋,各种压力化作在公权力下色厉内荏。但看得出来,只当了三年警察的他对于长期服务社区、备受尊崇的局长他是心存敬佩的,当局长绝望于癌症晚期而吞枪自杀后,他因暴力升级被解雇,他被局长遗书感化,他还被愤怒母亲纵火报复误伤毁容了,一连串变故后他反而浴火幡然了,不惜自戕式搜集证据帮母亲寻凶,最后故事结束在泯然恩仇的两人一起踏上替天行道的旅程。

能拿下女主、男配大奖,说明二人的表演上有火花的,从怒目对峙到携手前行,情绪的传递是很成功的、有逻辑的。

局长自杀前分别给妻子、愤怒母亲、警官都留了信,这是片中情感泪点。

对家人是温柔缱绻,不希望妻子为他病体忧心,想最后的家庭回忆是美好瞬间,因而在病危前自决;对愤怒母亲表达了未能破案的歉意和遗憾,但生前暗暗出资支援她立广告牌,鼓励她坚持下去;对同事他点破其心结,传递“做个体面人”的职业理想,激发其奋发向上。

当被巨大的悲伤绝望笼罩,囿于心魔,要走出深井不是被灌几碗鸡汤就行,不如在现实里找个目标做落脚点,哪怕偏激一点,即使养成战斗人格,也能爬着前行,爬出泥淖后,再去想“体面”这回事,泥巴干了抖落一身灰,再让生活自我纠偏,经历过暴烈才能看淡。

我们都走在一条花园小径上,我们只能往前走,而前面有交叉路口。看起来你有不种选择,不管选择哪种走法似乎都可以,但其实走哪条都得有伴身武器,鸡汤软绵绵的,喝多了还有毒,要让自己还有力气愤怒,因为能愤怒说明心里还有元气。如果你不是富官星二代,如果你还被冻在固化的阶层欲往上而不能时,如果你被冰冷现实打击得动弹不得时,“佛系”是不能让你在自嘲中解脱的,充其量就是拔牙前的局部麻醉,而《三块广告牌》里的母亲是怎么做的,医生心怀恶意想强力拔牙,只是敷衍打麻药,她抢过喷枪给医生来个指甲穿刺,警方来问责又咋滴,怼天怼地,死不认账。什么,政治老师说三观要正?政治老师还教你辩证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呢。听老师的话,要学就学全了。

影片里有个小角色,那个负责广告牌代理的老板,一开始母亲找上门时他正在看书,一闪而过的镜头里藏了个法门,瞧,书名是《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难寻)。

这老板是个良人呢。一开始支持母亲树广告牌,敢抗住警方的诘难,后来实在为难了,从合同漏洞上想法劝退母亲时也不是咄咄逼人,被暴力警官人身伤害后,还能以德报怨,其实生意人嘛,也不是慈善家,只是怀抱同情之心,就有善念善行了。

最后不得不提一句,有好莱坞性侵惊天丑闻的背景在,今年女性主题(女性的抗争、成长与奋斗)自然成了最大的政治正确(去年种族、同性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月光男孩》不得不说也有沾光)。所以说奖项这种事,确实也讲些些运气,撞上了天时,就碰上了成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