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白马寺 作者: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白马寺
作者:乔仁卯 诵读:蔚蓝
天下名刹数不胜数,而只有一座,香火绵延近两千年沧桑岁月,这就是伫立在河洛大地中心城市洛阳的白马寺。
东汉永平七年初秋的一个夜晚,显宗孝明皇帝刘庄梦中有六丈金人穿行于嵯峨的皇宫上空,金光耀眼,亮若白昼。早朝,帝问群臣,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帝如梦方醒,逐派遣中郎将秦景和博士弟子王遵等18名大小官员西出汉都雒阳,前往西方求法。行至大月氏,巧遇正在当地游化宣教的慑摩腾、竹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二位高僧向他们展示了随身白马上的是迦牟尼白毡佛像和成箱的佛经。秦景一行见状纳头便拜,恳请二位高僧到东土传播佛法。历尽千难万险,二位高僧随秦景等人于永平十年腊月抵达雒阳。汉明帝仔细欣赏了佛像与佛经后,请二位高僧下榻于朝廷国宾馆鸿胪寺。随即,在雍门外建立佛寺,命高僧翻译佛经,开展佛事活动,弘扬佛法。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引进佛教,史称“永平求法”。
200年后,西晋司马王朝更名鸿胪寺为白马寺,并塑白马像于山门前,以纪念白马历经千山万水从西方驮佛经到洛阳的不朽功绩。而佛法自此在东方广为传播,日趋兴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哲学、艺术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佛教从洛阳出发,又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东南亚各国的社会生活,他们尊称洛阳白马寺为佛教“释源”、“祖庭”。后来,汉语系佛教又相继传播到欧洲和美洲。追根溯源,皆为二位高僧和白马之功。
佛教中传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隋唐。做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特别是北魏时期,洛阳有佛寺1367座,龙门石窟就开凿于这个年代。武周时,女皇整修白马寺,指派薛怀义任主持,广修殿堂佛阁,形成空前宏大的壮观寺院。由于地域广大,故而“跑马关山门”。其间,寺内僧众多达3000余人。据史书记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之前,曾到白马寺瞻仰参拜辞别。
当然,在近两千年的日月轮回之中,白马寺也曾遭受到多次天灾人祸:东汉末年董卓“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子遗”;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繁华帝都尽成瓦砾,白马寺再次被夷为平地;唐代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唐武宗的毁佛灭法,亦使白马寺零落不堪;宋靖康年间,金人南下,对洛阳焚烧劫掠,白马寺再遭劫难;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使白马寺“金粉零星,土木凋零”;民国13年,军阀部队火烧白马寺;民国16年,冯玉祥率部拆毁白马寺大殿佛像……白马寺随国运昌盛而香火盛,随国运衰败而残遭劫难。然而,每一次毁败之后,白马寺都能很快恢复元气,法像庄严,梵音绕梁,僧众及信徒纷至沓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白马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1961年,白马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现有建筑共有六进,座北朝南,背依邙岭,面向洛河,依地势由南向北严密布局,宏伟大气,充分体现出我国古典寺庙建筑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在白马寺西侧,由泰国和印度政府支助的泰佛殿和印度佛殿相继建成,给白马寺增加了不少的国际色彩。而印度佛殿的建成,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腾、兰二位印度高僧地下有知,应为他们开创的中印文化的友好交流而含笑九泉了。
“四海重一马,应记梵桑门”,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在白马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经历了近两千年沧桑的岁月,“马寺钟声”依旧声播万里,白马驮经的铃声依旧在漫漫岁月的深处叮当作响。如今,洛阳白马寺在中外佛教界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以及佛学的传播事业中继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乔仁卯:诗人、朗诵爱好者;1951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先后毕业于洛阳耐小、洛阳九中、郑州大学与西北大学中文系;先后为车工(厂播音员)、记者、编辑、报刊主编、文学期刊副主编、文学创作导师、特约研究员、非遗专家、社科委员、高校兼职教授与客座教授等。
诵读者简介:蔚蓝,现居湖北襄阳,原工作于洛轴子弟,现已退休,喜欢诵读,用心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