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我们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了啥?

你猜,我们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了啥?

找到了日记!

清代人的日记!

比如张廷济,他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

他的日记中记录了很多自己的收藏经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我国收藏各类古籍最多的地方,除了大量的宋元珍稀印本,还有写本类文献,比如日记、书札、题跋、校语、文书档案等。但是这些文献资料一直很“神秘”,只有极少数的人见过他们的真颜。

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这类资料,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联合北京大学中文系组建了一支学术团队,他们在对馆藏写本文献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首先选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读者利用不便的未刊文献,整理刊布。并在国家社科基金申请设立“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整理研究”重大课题。经过课题组同人的共同努力,陆续完成了阶段性成果,比如今天介绍给大家的“日记编”。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之《日记编》之一,含清代名人日记七种,这七种日记大都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记述了这些清代学者士人的日常琐碎生活,有的还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人物、学术(金石、版刻、诗文等)、时事、风俗等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之《日记编》之一。江标(1869-1899),字建霞,号师鄦、萱圃,又号灵鹣阁主,别署笘誃。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早年从叶昌炽游,习金石文字、碑版之学。光绪九年(1882)始,在湖北学政高钊中处作幕僚,九月至山东,就幕于内兄山东学政汪鸣銮处。光绪二十年出为湖南学政。精于金石、篆刻、版本目录之学,工书画、鉴别,诗古文词亦负时誉。国家图书馆藏《笘誃日记》共二十册,书写于江氏自用稿纸上,半叶十行,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下有“元和江氏笘誃写本”八字,保存完整,起自光绪十年甲申四月二十二日,迄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十一月初二日,是研究江标生平、学术、交游的原始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之《日记编》之一,为清代名人黄彭年的日记。分上下两册。黄彭年(1824—1890)清代官吏、学者。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人物、时事、风俗等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日记是了解一个人的最快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个人的作品来了解他们。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几种图书,有日记、有作品集,方便您走进各位作者的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为廖树蘅的年谱长编。廖树蘅,湖南宁乡人,实业家,人称“珠泉先生”。1896年受命陈宝箴主持常宁水口山矿,1903年调任湖南矿务总局提调,升总办。辛亥革命后归家,不问世事。著有《珠泉草庐文集》《茭源银场录》等。本书是廖树蘅的个人编年史,其一生所历,力求其详。其祖父母、父母及子女、孙辈,例应记叙。相关历史事件及友朋行事等,酌情选录。对于廖树蘅的诗文、公牍等相关文字,年谱中尽量呈现完整内容,以便读者了解其全貌。
内容简介:
陈延杰(1888—1970)为南京宿儒,在中国传统经学、诗学、古典诗词创作方面颇有造诣。本书收录其著作三种《周易程传参正》《诗序解》《经学概论》,反映了其在中国传统经学方面的深厚学养,呈现其治学特色与学术取向。
组稿:小孟
排版:小孟
统筹:凤凰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