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真的可以克服吗?福岛10年和《切尔诺贝尔》

2021年,福岛灾难十年。
那么十年过去,现在的福岛呢?
曾经,或者后来搬迁到福岛来生活的人们,又过得如何呢?
那些历经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们,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有些人失去的家人,有些人没了学校、公司,倒塌在泥泞之中的,或许不只有建筑,也有人对于活下去的意志与希望。
最近的各种新闻为2021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增加了戏剧性的元素。
天灾人祸多早已非新鲜事,但不管平时如何未雨绸缪,意外总会发生。当灾难一而再发生,除了化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永恒的创作的主题,始终某程度上幻想是现实的折射。
灾难题材在日本的文化创作中是历久不衰的对象,作为其延伸,废墟作为灾难的残像也经常出现,其多到一个地步可以说,日本人对灾难与废墟达到着迷的境地。
哥斯拉在 1954 年挟着核兵器与辐射灾害的意象,将战后重建的东京再次踩个稀巴烂;奥特曼在 60 年代起,每星期在打倒怪兽时,顺便将市中心摧毁一次。
日本视觉文化中的灾难与废墟,存在互为表里的复杂二重性。一方面其代表着战争或天灾的后果,定格在被肢解的建筑上,强调人类文明和现代都市的毁灭;另一方面又隐藏重建的可能性,投射出文明再生的希望。
遭战火毁灭的城市成为战后的日本的废墟原风景,同时 50 年代的战后复兴又把废墟与重建的表象连结起来,成为日式的乐观逻辑。结果毁灭可以变得很欢乐,在动画角色身上炸出磨菇云都死不去,最多贴块胶布,下一个镜头又完好如初。
小松左京的著名灾难小说日本沉没,在 1973 年首次改编成电影,成为日本电影史上的经典。
故事描写日本列岛因地殻移动,全部沉到海底。沉没之前,政府预先将资产转移到外国,日本人也成为难民,分散各地。文学学者巽孝之将这个结局评论为 70 年代日本经济起飞、进入全球化的表象。这结局的处理也隐隐扣连着长久以来的日本人与犹太人对赌,国家实体的消亡,使民族性成为某种信仰、甚至文化资本。
当然,灾难与废墟的意象不可能固定不变,在历史社会的推移、加上文化的消费与生产,创作与解读同时会出现转折。
日本文化学者 Susan Napier 认为日本影像作品中的灾难表象,无论叙述方式、抑或意识形态上都观察到转变。灾难由可以克服重建的难关,变成对未来的不肯定。
灾难频频,但看福岛核电厂的无尽问题、乐观的复兴恐怕不复再。
最近一直在家写稿,闲来无事,又看了一遍《切尔诺贝尔》,了解一下这次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事故带来的影响,也对现在的生活有更多的思考。
切尔诺贝尔的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25日,地点位于现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尔核电厂,当时乌克兰仍在苏联的管治下。
当日凌晨核电厂运作期间四号反应堆正在进行冷却系统的测试:当涡轮发电机完全停止蒸气供应而后备柴油发电机尚未提供足够电力时,冷却系统能否依靠涡轮发电机的惯性动力维持运作。进行测试的前设是发电机的机组功率降至700MW到800MW,同时蒸气涡轮发电机须全速运转。
测试于凌晨1:23分开始,事故却在一分钟内发生:四号反应堆的水蒸气压力过高,炸开了反应炉的上盖及发电厂的屋顶。几秒钟后发生第二次爆炸,同时释放出大量放射性微粒和气态残骸,然后空气中的氧气与超高温的石墨减速剂接触,加速了放射性粒子的泄漏。当时大气中含有的辐射量比起二次大战美帝以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的情况,还要高出400倍之多。
爆炸事故发生后首批消防员于凌晨1:45分到达核电厂救火,当刻他们没有任何辐射保护装备,结果曾经进入反应堆的消防员事后却因为受到辐射感染而陆续死亡。36小时后,苏联政府安排核电厂附近35000名居民撤离。当时他们被告之是暂时离开,结果却是永别他们居住的普里皮亚特。
《切尔诺贝尔》乃参照史实制作,将大部分真相呈现于观众眼前,高度还原这场大灾难的影响。正如剧集的创作人Craig Mazin所说:准确性是我们最重视的元素。
而剧中会有一些病发者受到核辐射影响而出现的变异,视觉上更似一套恐怖的惊悚片,就仿如亲身感受到这次核灾难带来的震撼力:核辐射的可怕在于我们起初无法从感官上察觉它的存在,但我们已经无声无息地深受影响。
直到身体出现变异时,那已是无法逆转的悲剧。
看完《切尔诺贝尔》,虽然让我明白核灾难的可怕,然而令人更心寒的却是政治体制下的谎言。
这段独白至今难忘:
The truth is always there, whether we see it or not, whether we choose to or not. The truth doesn’t care about our needs or wants. It doesn’t care about our governments, our ideologies, our religions.
It will lie in wait for all time. And this, at last, is the gift of Chernobyl, where I once would fear the cost of truth now I only ask: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 It’s not that we’ll mistake them for the truth. The real danger is that if we hear enough lies, then we no longer recognize the truth at all.
What else is left but to abandon even the hope of truth and content ourselves instead with stories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