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辩论“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与教育”,对你有什么意义?
http://www.ucl.ac.uk/ioe/news-events/public-debates
http://www.ucl.ac.uk/ioe/news-events/events-pub/apr-2018/what-if-prepare-young-people-artificial-intelligence-age
时间:17:45 Tuesday 24 Apr 2018
地点:Jeffery Hall, 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 Bedford Way, WC1H 0AL
有同步线上直播(也会回放)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帮助年轻人做好准备迎接人工智能时代?
在正式辩论之前,我想先做一波预测:
以下三点会有人提到:
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
数字时代(digital age)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2000年后出生的人)比学校里的老师更能接受人工智能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未来社会就业的影响。
在线教学/学习社区等教育科技公司会被提到:
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大学公开课 Coursera EdX
手机上提供碎片化学习的app
不同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大学的角色——研究者、教学或研究助理(TA、RA)
学校的角色——校长、任课教师、学生、顾问
家庭的角色——父母、亲子关系
社会的角色——商业巨头、初创公司、公益与慈善机构
国家的角色——教育政策的变化、教育设施的更新
国际社会的角色——全球化的影响、跨国界的议题
如果我们真的要讨论这个话题,其实让我想到了之前的“阿尔法狗”变成“阿老师”只用了几个月,只差一个和李世石的对弈(引用自:吴军,得到专栏:谷歌方法论的发刊词,2017-11-25)。我都不敢想象自己和一个人工智抢答“XX国家的首都是XX”的场景,但也的确曾经在一个场合听到过这样的困惑:现在AR地球仪都出现,还配套课本内容出了一系列PPT,那我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我曾经在《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其实隐藏着这三个趋势》中提到过世界在变化,如果老师还只是在“教书”,而没有面对现实。如果不能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自己所思所为的意义,是那么在这个行业里稳定地教课本,“会在工作两三年后停止成长,不再有能力的积累,也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新能力”(引用自:李笑来,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出售时间之前你要牢记的三条铁律,2016-07-29)。
在这个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或许更是我们人类应该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本质意义的时刻,就以地理教育为例,我曾经这样结束对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探讨:
所以,你有认识和你研究不同领域的地理同行吗?你们见面也只是喝喝茶聊聊天气吗?也许我们都应该庆幸自己在这个时代,国内课程标准修订遇上国际宪章更新,变革的时势意味着这是一个造就勇于迎接挑战的英雄的网络化时代。
我很愿意和看到这里的地理教育从业者、关心地理教育的同行者们一起在这个周末聊聊人工智能时代与中学地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我目前的想法是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能够实时参与是最好,但如果不行的话,能够提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在群聊里,或者GEO后台(可以匿名刊发),也是不错的方式。
参与的要求很简单:
辩论就要有自己“对事不对人”的观点
希望你能够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至少读一篇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推送、报道或者书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