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清明宋诗六首:一笠戴春雨,昨夜梦还家(南宋·戴复古、宋·高翥、宋·何应龙、宋·王炎、宋·胡时中)

清明感怀诗六首:却将小儿拜先冢,此意他年汝自知

清明节是一年中特殊的节日和节气,时当暮春之首,天气清和,是春天阳气蓬勃的时段,风雨落花,而绿叶成荫,最适合踏青望远,调整身心,此时又有古老的民俗,去先祖坟头亲自祭祀,缅怀逝者,沟通灵魂。所以清明节是重要祭祀的日子,他乡游子,只要能够回乡,都纷纷风雨兼程,回乡祭扫,一是安慰父母先祖在天之灵,二是慰藉自己的乡土之思。叶落归根的故土故园,故乡故情,在每年的清明节,就格外深沉浓烈。

一笠戴春雨,愁来不可遮。

清明思上塚,昨夜梦还家。

归兴随流水,伤心对落花。

晋原松下泪,沾洒楚天涯。

——南宋·戴复古《清明感伤》

戴复古南宋人,他一生没有进入仕途并非他不愿意,而是因为南宋科举考试实在是千人万马挤独木桥,他选择以诗和游历锻炼自己真实的才学,希望得到赏识,去了京城才发现,比他富有,比他会钻营的成群结队,哪里轮得上他。而外出十年的艰苦颠沛,回家之后,妻子已经病死,两个孩子才十来岁。为了生活,戴复古几乎一生有四十多年都是在外游历。

每逢清明倍思家,然而对于生活不稳定的他,只能将愁怀和思念寄托在诗里。所以这首诗虽然短小,却别有唐人深沉的风韵。

那雨笠烟蓑,行在春雨里,这是天涯江湖的黯然回眸。春雨如愁,春风吹透,岂是一只斗笠一帘面纱可以隔绝的乡愁。

一直惦记清明回家上坟这事,昨天还梦见自己回到家乡。这是日有所思才夜有所梦。家园一直在心里,在灵魂里,才会发为梦境。

只是归去的心情只能空付流水,而我在他乡正对着这个时节的纷纷落花。

我不是不想和介子推一样隐居山林陪父母养老,功业未成,经济困窘,我和屈原一样,是被迫漂泊在楚地天涯。

用词特别而含蓄,简洁洗练,反而深沉有力度。将一个志气不舒,男人的压抑和无奈表达出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zhù)《清明》

这是站在清明节的墓地里,看待清明节扫墓。这个场景的特殊,在于人世和亡者之间的一种联系,它让人思索生死这个浩大的命题。晋朝陶渊明曾做过《拟挽歌辞三首》,这首诗时代略有不同,时间推到了宋朝。

南北山头到处都是墓田,清明的扫墓让这寂静的墓田变得热闹起来,到处都是上坟的人。

那焚烧的纸灰变成了白蝴蝶纷纷飘动,那哀悼的哭声和眼泪化作了一树树鲜艳的野杜鹃。但是这热闹在黄昏之后就消失了。

这里依然是狐狸的天下,它们晚上自由睡在坟墓上,那白天痛哭的人已经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在人世间的灯火下笑语吟吟。

这人生生死的反差如此之大,人生短促,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因为死去的人,是再也无法享用这世间的一切,哪怕是一滴酒。那人世的祭奠实在是和死人无关。

悲观吗,不算。因为死对于生就是如此。人只能珍惜活着,因为这是单程。而扫墓也的确是可以让人冷静,自己的生,应该如何度过。

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

唤起十年心上事,春风楼下卖花声。

——宋·何应龙《清明》

陆游晚年曾经在临安的旅店小住,他等待天子的召见。已经经历了各种人生风雨的他对此次召见不抱太多期望,在淡淡的希望中度过着春雨薄梦的夜晚,听见了清晨最早卖杏花的声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最美的烟雨江南晚春。陆游想着自己这次行程虽然艰苦,但是不多久就可以回乡,可以赶在清明节之前到家,那故乡的杏花烟雨更加沉静而安宁吧。陆游这首诗让多少人起了家园之感。

其中也打动了何应龙。又一年清明,他乡的清明节的踏歌和祭祀的声音落到了他的心底,这同样是陆游一样雨后初晴的清明,同样是春风楼下卖着杏花的吆喝。只是陆游可以清明前回家,而他已经在外漂泊十年,他十年心事,无以酬偿。这个“十年”放在这里,让这首看似平淡的诗有了特别岁月的深沉与感伤。

这是无以言对的乡思乡愁。

客中今日最伤心,忆着家山松树林。

白石冈头闻杜宇,对他人墓亦沾巾。

——南宋·戴复古《清明感伤》

上文说到戴复古一生游历和颠沛。这首诗朴素而动人。没有什么雕琢,但浑然。

在外做客,清明节这天最是伤心,因为只能回忆家乡的松山树林,那里有父母的墓地,有明月安定。中国人一定要在清明节回乡,在父母墓前做停留,那是一种真实的心灵安慰,是灵魂和身体对故土亲人的依傍。

但是他却在他乡,陪着他人或者自己独步荒丘,想着回不去的故乡,想着自己无法亲自对着熟悉的父母的墓碑,此地看见他人的墓碑,是怎样一种飘零和凄然。

中国人仍旧将墓地视为父母存在的象征,那是一种精神的皈依感。而清明节的这种仪式已经深入骨髓和血脉。不能扫墓同样是一种离别创伤感,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

昔人最重去坟墓,绝喜归来老一邱。

岂是他山无笋蕨,只缘故国有松楸。

百年暂住人间世,千古俱为地下游。

色境悲欢虽梦事,楮钱聊挂树梢头。

——宋·王炎《清明日先劳动挂楮钱》

这首诗也谈到了清明节扫墓的重要意义。说古人为什么最看中扫墓,喜欢人老了,在故乡故土有一个田园和坟墓呢,不是因为其他的地方没有好吃的笋和野菜。实在是因为家乡里有父母和亲人的坟墓,有了感情和精神的依托。

他非常达观的看待人生,百年的人生都是世上的暂住,百年之前和之后,都是无可描摹的地下或者非生的状态。虽然人生如梦,但是我仍旧欢喜纸钱和楮叶挂满坟墓的树上。

这首诗,谈到了故乡,坟墓,对于现实人生的情感意义。人活着,就是情感的圆满啊,叶落归根,入土为安,依傍故园家乡。这是对清明扫墓的正解。

忆昔父母康健时,清明携我上丘垅。

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

凝情东风泪满衣。江山虽是昔人非。

儿儿问我悲何事,此意他年汝自知。

——宋·胡时中《清明行》

传统和意义是代代相传的。慎终追远,缅怀和延续,是清明节重要的内涵。这首诗谈到了自己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带他上坟,现在父母故去,自己带着孩子来,让他们也学着拜祭。

暮春时节的清明扫墓,常常会让人温故思往,落泪沾巾,因为江山依旧,岁月将一代代人流逝。孩子问我为什么哭,我说等你长大,你就自然明白。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是中国人对历史的缅怀,对前人的追思,对人生的思索,对情感的慎重和皈依,是给子孙无尽的精神的财富,代代传承受用不尽。当家国大难,人生坎坷,当天涯漂泊,孤独无依之时,你去看看那些墓碑,那些曾经奋斗过一生的人,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告诉你,孩子,坚持,坚持生与生活,坚持未来与理想,坚持住,我们还在,看着你们,庇护你们,与国与家都是。

清明节是个厚重的祭祀的日子。缅怀与传承,温故而迎新。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不忘过去,整理身心,追古思今,延续感情,面向更稳健成熟的明天。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