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名人佩戴的兵器基本都出自鄂州
自从楚国入主荆湘以后,当时鄂渚(鄂州)附近的铁山矿场资源就成了香饽饽,特别是到了战国末期,以鄂州为中心的冶铁技术到了大发展的时期,比如当时楚国现今的生铁柔化技术、钢制品及其热处理淬火工艺都出自当时楚国辖区鄂州一带。
尤其生铁柔化技术是我国冶铁技术史上的又一大突破,这种技术把生快饰件进行热处理,或将铸件加热后反复破打,提高其韧性,减少脆性。经过处理后,能扩大铸铁的使用范围,提高铸铁的质量。
战国时,通过鄂州冶炼技术将铁块加热反复锤打渗碳而制成的,称为“百炼钢”。考古发现的战国钢制品屡见不鲜。这种铁是用“生铁冶铸法”冶炼的,产铁数量多、杂质少,质量较好。到了春秋晚期,中国已能铸造铸有法律条文的大型刑鼎了。而欧洲则是在13至14世纪才使用铸铁的,比中国晚了19个世纪。
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四射,耀人眼目,锋利无比,令人赞叹不已。
越王勾践剑就是一把采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作的青铜剑,它的主要成分有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而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由于其剑身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使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青铜剑韧性良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量高,硬度大,则会使青铜剑更为锋利。
考古学家还在湖北鄂州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像越王勾践剑这样千古不锈、湛亮如新的还有多把;但奇怪的是,与青铜剑相比,钢铁剑却更容易锈蚀。
到春秋晚期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此时的铁剑短小轻便是一种优良短兵器可随身佩戴,特别是楚汉相争时鸿门宴上,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项王按剑而跽(长跪)”当时在场所有人项羽、刘邦、范增、樊哙等人都佩剑,据传当时这群楚国出生的人身上所佩戴的剑都是出产自当时鄂州一代的冶炼厂。
根据目前出土实物的分布情况及有关文献的记载来考察,战国铁制长剑首先兴起于楚国。这种锐利的新式短兵器,加上与之相应的一套击刺技术,提高了楚军的战斗 力。所以,秦昭王曾经深怀忧虑地说:“吾闻楚之剑利而娼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吾恐楚之图秦也。楚国之后,崇尚武功、勇于革新的秦国也采 用了这种长剑,《史记。荆轲传》记载,秦始皇所佩之剑就是长剑。1974年,临潼县始皇陵俑坑出土的两柄青铜剑,通长都在80厘米以上,其中之一达到91 厘米,也属于长剑类型。在楚国,长剑被称之为“长铗”,意即“长把剑”,这个名称本身就足以说明长剑的技术特点。但是,由于对“长铗”一词的解释 古今学者不尽相同,认识上不免有歧异,还需要做些诠解。“长铗”一词,见屈原《楚辞。涉江》及《战国策。齐策》。
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不仅著名的铸剑师中大部分都来自楚国辖区一代的鄂州附近,比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就连最著名的剑术大师也来自鄂州,比如纵横战国数百年的越女剑法便是出自鄂州一带的女子之手,应该说越女剑代表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个人,这个群体应该是个个身怀高超剑术的女人,且长期游历于鄂渚(鄂州)水泊长江之上,就连当时鄂王见了也要礼让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