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陛勾栏、斗拱屋檐到屋檐走兽,十分钟了解明清古建筑的共性
序言:以故宫建筑为例,从宫殿的丹陛、勾栏、斗拱、再到屋檐、走兽等等建筑构件上,十分钟了解明清古建筑的建筑共性。
丹陛(宫殿的台阶)
殿门必有台基,台基必备丹陛。丹陛通常用白石造成,丹陛级数没有固定的规律,宽的有一尺五六寸,窄的只有一尺一寸。高度为四寸到五寸。宽与高的比例也无规律。三出丹陛的中央阶纵向三分,左右设级,中央铺上雕有云龙图案的石板。左右阶的表面常刻有灵兽灵禽的浅浮雕,浮雕内容多是龙、凤、鹤、虎、马等的变形,并常常配以相应的装饰雕纹。
石栏及望柱的构造
石栏(勾栏)
丹陛两侧及台基周围常有石栏,由宝珠望柱、寻杖、面枋、地袱、净瓶、华板等形成。
宝珠望柱一般是六尺间隔竖起的方柱,表面纵向刻有木瓜纹。上部的宝珠与日本古代宝珠的意匠全然不同,均由云龙、云凤的雕刻构成。但桥梁上的宝珠则用莲花的变形或者用狮子的坐像。寻杖不用圆形,而用一种刳形。面枋与地袱都有直角形的断面,在其侧面一般雕上类似木瓜纹样的图案。方柱身上多雕云彩的纹样,但也能见到一些莲叶的变形。净瓶也是直角形,雕刻成木瓜形状,左右的面枋和地袱之间以华板充填,这些也都雕上木瓜形。
台基
台基
殿门的台基也使用白石,由三部分构成,分别称为上枋、束腰、下枋。上下两枋为刳形、束腰为垂直平面。上枋和石栏望柱之间挑出一个半身怪兽,张开的大嘴用于吐水。
台基四角处有一种带有角石意义的装置,角上的怪兽在那角石上挺身而出。束腰上有浅浮雕刻出的卷草纹样。下枋与底座相接的部分有一种装饰性的纹样雕刻,表示此为坛脚之意。
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的三层台基之上更有一种白石做成的台基,这种台基与须弥座基本上具同等性质,上面有框,框上刻着卷草纹样,下面是莲花瓣,莲花瓣接着束腰,束腰表面也刻着一种卷草纹样。束腰下面是连续的仰莲花纹,最下面也用框,框上刻着有支脚之意的装饰性花纹。
柱础
柱础
柱础也用白石来做。在一块正方形上刻出圆形,并在上面立起圆柱。柱础的覆盆般要大于柱子的直径。柱径、柱础覆盆和柱础的大小比例,乾清门是10比13.3和10比18.1,保和殿的外柱是10比20.4,内柱是10比20,年代的远近并未对比例关系产生影响。有关柱和柱础的连接方法如何,我未能进行实际检验。
铺地
地面一般以石砖铺陈,石砖面积大小为一尺五寸,厚度未能检测。铺法是细堤平铺,不配用斜铺法。石缝与建筑的梁间平行,每一块砖的边缘一定是正对着下一块的中间线。
柱
柱都是圆柱,粗柱由数块木材相拼而成。手法是将木片合成圆形,表面嵌上铁箍,再用布类缠住,反复涂抹用猪血拌成的泥浆,数次之后,表面再涂上朱红色,最后涂上桐油才算完成。涂抹的厚度从木材表面算起要达到五分。柱子的直径按照通例是底部最大,渐次向上递减。但轮廓一定是保持直线,而不是所谓的凸肚形状。
古建筑构件:枋
枋
枋的断面为长方形,末端做成圆头。每一根枋也是由数块木材合成,嵌上铁箍,紧结成为一根。裸柱方式时,有的只限用大额枋,有的小额枋和大额枋均用。除此之外都用彩绘枋。也有不用枋,楹柱之间全部用砖来充填的做法。
我国古建筑构件:斗拱
斗拱
斗拱的设置方法与唐样相仿。斗拱构件的尺寸大小不一,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一般来讲,斗拱的形状都极为粗糙,尤以斗款的曲线为甚。拱面上有升,而升都比较小。通常斗腰小,斗耳和斗欹较大。拱件中有彩绘拱、翘,也有麻叶、菊花、蚂蚱头等,形状都相当粗糙。
每一攒斗拱的大小很受限制,但用在柱头上的柱头科,大斗却又大得出奇,几乎与柱子的直径相同。而每一攒的大小因受到限制,使得厢拱异常的短,但中央的十八斗三才升以及拱木的拽架又非常大。昂是从翘的末端刻出来的,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昂。
檐部没有斜盖斗板,也没有盖斗板。'鬼斗'就是把普通的斗倾斜45度组装起来而已。斗拱用在建筑的内部、外部以及藻井的层层叠落上以供观赏。
故宫建筑的屋檐
屋檐
屋檐一般都是叠层,挑檐桁通常有曲线形的断面,小连檐扁平,椽木之间插入闸挡板。有大连檐,但无瓦口木,在大连檐上直接铺瓦。屋檐的反翘程度于殿门建筑之上并不太大,相反于小巧的亭榭之上却十分显著。反翘起点大多较浅,应视为是从建筑外端的第一楹开始。
故宫建筑的屋顶
屋顶
殿门建筑的屋顶按其等级,或为庑殿顶,或为歇山顶。当平面为方形时,屋顶就是方锥攒尖顶。另外还有圆锥攒尖或多角锥攒尖顶。屋顶的轮廓常常是有很大曲率的曲线,看上去几乎像是从中央点就开始反翘了,给人的感觉是险峻激烈,不过,脊檐之间的曲度却不是很大。总体来看,对建筑整体而言,屋顶的配合可以说十分得当。
故宫建筑瓦片
瓦作
宫城的瓦全部施有深黄色釉药,即所谓的琉璃瓦或称料瓦。铺葺方法为大式瓦作,简瓦的直径往往大于间隔,也就是比仰瓦宽度的二分之一稍大一些。勾头和滴水的纹样常用云龙。勾头无论屋顶坡度情况如何都处于垂直的位置上,所以与屋顶的倾斜面形成钝角。而滴水的位置一般都向外面倾斜,所以可以看到其与平瓦面相对形成的明显钝角。日光东照宫的铜葺手法与此相似。滴水的形状也十分奇特,与日光庙的瓦形极其相似。
故宫脊梁的走兽
走兽
走兽的形状具有一种十分奇特的样式。源自鸱吻,最终却又失去了原形,似兽非兽,似龙非龙。总之,是一种既庄重又多少加上些滑稽成分的装饰。正脊两端的称为正吻,垂脊上的称为旁吻。中国建筑法里有五吉六寿之称,五吉通五脊,六寿通六兽。正殿的屋顶为庑殿顶,自然会有五脊,与五脊相配,走兽自然就要有六个。
旁吻前面有一列鬼龙子,每一块扣脊筒瓦上放一个,姿势极富情趣。鬼龙子前面放一个骑着凤凰的人像,相传是周敬王之像,但缘由不详。
正吻是一只怪兽,张开巨口衔住正脊,头部直折向上,卷而成尾。主要殿门的正吻上端都有一种装置,从那里垂下一条锁链,末端连在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