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着走进论语
抗拒着走进论语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侯保成(一稿)
对于《论语》,对于儒家学说,我曾经十分抗拒。
看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我非常推崇雄才大略的商鞅,但是对孟子的高谈阔论不以为然。看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我非常推崇实干家李卫和魏东亭,对百无一用的李绂等理学大儒却嗤之以鼻。看金庸的《笑傲江湖》,我对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口蜜腹剑的岳不群却深恶痛绝。加上小时候,我们那代人懵懵懂懂中,是有过批林批孔教育意识的,于是,对封建腐朽思想代表的孔老二,我打心眼里瞧不上。所以,对于《论语》,虽然略知一二,但是始终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我喜欢《道德经》,12年到15年,我几乎每天是要诵读一遍《道德经》的,虽然不求甚解,倒是自娱自乐。
直到有一天,柳恩铭局长讲,他十年写《论语心读》受益匪浅,我佩服柳局长的学问,因此有了看论语点冲动,直到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我才改变态度:太孤陋寡闻,夜郎自大了,我居然一直在误会儒家,误会孔子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伟大,论语的精彩,只有深入其中,慢慢消化,才能窥之一二,才会越嚼越香。
一头扎进《论语》,我购买了市面上看到的《论语》流行版本,李零的、钱穆的、李泽厚的、王蒙的、钟永圣的,杨伯峻的……
从2016年7月9日开始,我似乎天天在读,天天在学,天天在写《每日学论语》。3年下来,大概有55万字的笔记,而且很多是第二遍修订。
本来,我已经决定暂时把《论语》学习放一放,对《道德经》和毛泽东诗词学习一番。但是,2018年,第一次接触了北师大的论语课程后,我不得不改变主意,继续学习《论语》,对我来说,已经欲罢不能了,停不下来了。
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论语》?为什么读《论语》?如何读《论语》?
我有一张和辛意云先生的合影,70多岁辛老师,和40多岁的我站在一起,他比我面色更红润,比我儒雅健康。那一天,我突然开悟:原来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什么,以方便到处炫耀,而是为了把书中的精气神活出来,用经典的能量,滋养自己的生命。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去功名心,不急不躁,悠哉乐哉,好书天天读,天天读好书,与好书为友,和书香相伴,原来,这是一种的儒雅的生活方式。
健康,是一种习惯。幸福,是一种感觉。从辛老师身上,我明白寻找幸福的诀窍。——读对书,做对人,不仅启迪智慧,而且延年益寿。少年体弱多病的辛老师,到了古稀之年,却时光逆转,平和润泽,健康明亮,这种生命状态,不就是读经典,得幸福最好的明证吗?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这两周和大家一起诵读,一起听讲,我越学越有劲头。而且,听听李老师的诵读,听听辛老师的讲解,听听王院长的引导,我过去苦思冥想,求之不得的困惑,突然打开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舒服和自在,是由内而外的,就是辛老师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的那种状态。
辛老师说,学者,觉也。这句话,我过去从没有听说过,那么多人讲解,都没这样说过。学和觉有关系吗?,辛老师为什么这样说?我马上从字源中,跟进思考,了解了繁体字的学和觉,一下子就明白了。学,谁在学?学什么?如何学?原来古人造字的时候,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学下的子,就是学生,所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字上边的繁体,意思是左手加右手,一起探究爻,这告知了我们,学什么?规律,天道。所以是“爻“。怎么学,要动左手和右手,要实践探究。学得怎么样?把孩子换掉,变成眼睛,变成目。就是觉。觉悟,觉醒,觉察,觉知。学者,觉也,原来辛老师是这样解读学的。
太好了!太妙了!用我喜欢的一句话说,就是:知识可以敎,能力可以练,唯有智慧必须悟。看见,洞见,了然,然后也就开悟了。
辛老师5月22日的“五十知天命”的解读,也是我闻所未闻。什么是命?辛老师说:命者,天之令也。对董仲舒这话,我过去是没有感觉的。但是今天,我突然想到:命,上边的人是谁?左下的口是什么?右下的部件是什么?在地铁里,我脑洞大开,忍不住奋笔疾书……
想说的话很多,给我的时间有限,归结一句话:感恩缘分,带我来这里,和有缘人同行,同乐,同成长;感恩导师和志愿者,点化我们,激励我们,成就我们;感恩同学们,学习的路上,有你不孤独,成长的路上,因你而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