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种境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教育·美文·感悟
-1-
山西晚报的一则暖新闻:
退休教师夫妇为贫困孩子免费补课23年,还自费买资料。
这对夫妇的名字叫彭席胜和丁素梅。
退休前,彭老师是太原六十三中的一名数学教师,在教育界小有名气。
1995年,彭老师退休后不少家长慕名找上门,想让彭老师给补习数学,酬劳随便开。
但是彭老师却把“送上门的钱”拒之门外,他主动为“穷”孩子开辟社区“免费课堂”。
彭老师的一番话让人非常感慨:“趁我还有劲儿,为小朋友们服务服务。免费补课,我觉得快乐,要是收了钱,快乐就没有喽,有的就只是压力和负担了。”
彭老师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人生境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2-
笔者曾经多次和妻子商量,等过些年孩子大了,成家立业之后,不再需要我们为他攒钱,我们也资助一些贫困儿童。
妻子问为什么,我说,人生总得要找一些寄托。
对于传统的国人来讲,我们具有浓重的血亲情结,一辈子都在为孩子活、为老人活、为兄弟姐妹等亲人活。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些最亲最近的人可能会不再需要我们的帮助,此时,我们的视野就会看向更远的地方。
这不是多么高尚的情怀,而是自身的一种需要。
-3-
比如彭老师,他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退休金,身体健康,衣食无忧,所以他开始在帮助别人当中,寻找人生的自我实现。
其实很多慈善家都是如此,他们在取得巨大的财富之后,往往会开始选择回报社会。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会捐出大部分甚至全部身家来做慈善。
钱对他们已经没有意义,成功对他们也只是过眼云烟,如何让自己的钱更有价值,如何让自己的成功更有价值,成为他们的终极思考。
而他们发现,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与踏实,才能得到最永久的快乐。
比如比尔·盖茨就多次提到,富豪们应当把绝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事业。
“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应给孩子留下任何东西。我想,他们将从(慈善)中寻找到快乐。他们的孩子将过得更好,世界也将更加美好。”比尔·盖茨说。
人活到一定程度,就会跳出小我,开始寻找大我,这真的不是唱高调。
-4-
当然,慈善取决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取决于人们的经济水平。
记得曾有媒体报道说,我国慈善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2.2%。
这样的数据对比,与其说是国人的慈善热情不如美国人,倒不如说我们国民的经济实力不如人家。
因为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是我们的几十倍,而人家的社会保障,也远比我们完善。
不像我们,生个病、上个学、结个婚、买个房,几代人一辈子的积蓄加在一起都不够。
这样窘迫的现实,使得我们想做慈善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5-
我不是说,只有富人才能够行善。
很多人过得并不宽裕,仍然在无私地帮助别人。
身无半文而心忧天下的道德模范,生活中确实存在。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在自己衣食无忧之后开始以助人为乐,才是更容易效仿、更应该提倡和普及的境界。
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更多的人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我们做慈善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因为到那时候,行善已经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我们人生的一种境界。
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作者简介
遗君明珠:教师,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
公众号:明珠絮语
公号内容:教育 美文 感悟
公号ID:tsliuc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