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明旅日专栏:地铁里的书店|汽车有智慧

写在前面

于是我想到,日本的书店为何这样兴旺,杂志为何这么丰富,看书的人为何这样安静,图书种类为何这么多,关键是有需求,背后有饥渴,还有好学的“天性”。

颜光明官方微信

VOL  124

专栏|日本书店印象

东京的地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从新宿车站出来,可以在地下走遍大半个新宿,沿“路牌”指引,就能到你想去的地方,它就像外滩的地下隧道,要比路面便捷的多。令我想不到的是,在地下通道里(都厅前站至西新宿站)竟然有一个“巨无霸”的书店。门脸不起眼,但走进去,却是个图书的世界,而且分门别类,非常地细,汇集了东西方的书籍(多数是译文)。从美术、音乐、戏剧、思想、哲学、心理、到政治、财经、以及文学、语言和文库等。尤其突出的是汉语和中国的古代思想,当代武侠小说等。放在了显眼的书架上。

本来以为就是个小门面,想不到里面是书的海洋。我转了一圈,就花掉了2个小时,还没有尽心收索,发现不少让人眼亮的书。尽管我不懂日文,但可以根据汉字能猜到大致的意思。比如“劳働决定行为”里带人字旁的働字,丰田常拿来用,并写进了《丰田生产方式》里。其实就是日文汉字。对于熟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除了有少数的日文夹里面,基本上原文照搬,如孔子、老子等。像《三国演义》、《水浒》、《天龙八部》等,书名与中文几乎一样。

在政经类,还有《资本论》等经典书籍,在这里都能找到,而且有不少新类书。也能找到对于战争反思和乡愁之类书。在这里可以找到不少思想类的书,相对而言,有关文学的并非很多。像村上春树的书并不是很多,比他优秀的也有,多半以文库的方式设有专柜摆放。

看到《资本论》就想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还是参照了日文版,而国内最早看到这本书时还是先从日文版获知。同样,《资本论》从德文翻译过来时,也参照了日文。有人甚至把日文版的《资本论》翻译成了文言文。从这些细节里可以看到,中国近当代不少西方文论和思想是从日本引进的。清末明初,东渡留学也就成了一种“现象”。就连周恩来也曾在日本待过。这就是说,日本对于西方的了解要比我们要早些。尤其是在汽车方面,更是比我们下的功夫还要早。丰田喜一郎早在1931年就开始研制小型发动机,之前多次去欧美考察。相比较而言,我们也有,但受制于历史的原因,不是夭折就是毁于战火。

在书店里,看到“西洋现代思想”、“东洋思想”、“年代小说”“女性作家”、“男性作家”、“中国语会话”、“中国古代思想”等,我觉得,日本人是好学的,他们很“虔诚”,能够容纳不同意识形态的存在,这一点对于做学问和了解知识还属于开明。他们并不保守,亦有思考。当地一位读书人这样对我说,他们的公知敢于批评政府和当道者,也不买财阀和大企业的帐,敢于讲真话,不被权贵所左右。前年我在与日本汽车界的专家学者交流汽车问题研讨会上,他们直抒己见,敢摆明自己的观点印象很深,相对于国内的所谓的个别学者和专家在论及汽车时,原创的不多,“正确的废话”倒是不少,很少有建树和思想。

这就值得思考了。真不知道我们的汽车学者和专家们在想什么。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是,在日本还有很多的汽车期刊生存得很好,这对于我来说震动很大。不是说纸媒不行了吗?不是说汽车杂志比报纸死的还要惨吗?在书店里,我看到有一个书架上满满档挡地摆放着汽车杂志,还有不少摩托车杂志。种类之多,分类之细,专业之强,感到汗颜,有关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情况也上了日本汽车杂志的封面。这就让我想到,我们汽车上不去的原因,不仅是认知的问题,还有学习不够,关键是不谦虚,也不虔诚,更是没有敬畏感。比如,最近一位年轻的汽车设计师刚刚跟人学艺(从合资企业跳槽)出来,上手了几部车的设计,还没有得到市场验证就开始膨胀起来了,自以为是“大师”了。我问了日本的同行,他们认为设计好坏是要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证明。日本汽车设计师最不像设计师,他们都以工程师相称。国内一位知名设计师曾送我一个灯具,里面放了一本有关这个灯具的设计的介绍及使用说明,像一本书。我好奇地问,你这不是多此一举?他笑我,设计师不仅会设计产品,还要懂得包装和传播,要记住,你设计的是文化。

于是我想到,日本的书店为何这样兴旺,杂志为何这么丰富,看书的人为何这样安静,图书种类为何这么多,关键是有需求,背后有饥渴,还有好学的“天性”。

夜很深了,地铁还在运行,地铁通道里人流不断,书店灯火通明。我想,现代化不是拿来的,或买来的,还得消化和有原创才能拥有。在东京街头,看到不少方盒子的微型车,汽车设计就成了扯淡,这哪有设计?而看到他们的做功和性能,就会发现,他们懂汽车,看他们的摩天大楼,建在地震带上,不能不感叹,务实才能兴邦。走进涩谷和表参道才知道真正的时尚源头在哪里?

书店,确实是一盏灯。

2016年7月4日

写于新宿京王酒店

颜光明|精彩推荐

颜光明:特斯拉为何不被汽车业接纳?

颜光明:路虎极光能融入上海吗?

颜光明:奔驰科技日为何不纯粹?

颜光明
资深媒体人、著名汽车记者。从1985年开始就与汽车行业接触并从事新闻写作,曾先后对汽车业界重大事件做过深度报道,发表观点性文章至今,勤于思考,笔耕不辍。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并参与了一些软课题的研究。著有《轮上风流》、《大国汽车》等书。

汽车有智慧
真实  |  启迪  |  睿智

虽然关注汽车,更关注

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关注futurauto
拥抱新能源汽车未来

微信号: futurauto

有价值的智慧汽车发声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