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水原创丨成都金堂真多观长联赏析
成都金堂真多观长联赏析
文/刘文水
本土青年才俊萧沣先生所撰成都金堂真多观长联,乃属天下古今长联之一,全联共一百八十八字,上联巧妙嵌入享誉华夏威震蜀中的几位天界神仙,下联对应名扬九州响彻川内的几位凡尘人杰;上联以道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囊括神州几大方位,下联着重以金邑为中心,介绍了本县人文名胜,史料众多、内容丰富。
全联以道统领,以观辐射;神不离“道”,形不离“观”。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人神交错,仙道融合……
此联磅礴大气、意蕴深邃、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平仄合律、令人神往、引人遐思……
(附联文)
成都金堂縣眞多觀長聨:
從老子傳經以後,三千年蜀地群僊印迹,方平採藥、李脱燒丹、欒巴救火、範賢養性、彭曉明心;輔漢降魔開正一,入聖超凡,寶觀形藏虎卧,想:東連楚嶂、南接彝滇、西望瑶池、北通紫塞;古治盈祥,欣盛世重輝,符籙寫無邊妙法,人間共沐風調雨順;
自鳖靈鑿峡而来,八百里岷川美景流芳,翼德題銘、明皇覧勝、王勃尋幽、花蕊吟詞、放翁咏竹;真多悟道啟玄元,歸虚返樸,金淵势藴龍蟠,看:潮漲韓滩、塔臨碧水、泉噴白馬、山幻晴岚;新墀納瑞,喜今朝焕彩,爐煙熏噪攘紅塵,天下咸歌國泰民安!
译文:
(上联)
自从老子李耳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问道,老子著《道德》五千言传经以后,在约三千年的巴蜀大地上留下了众多仙人的足迹……
东海人王方平采药于金邑真多山;
蜀中八仙之一李八百居金堂县栖贤山龙跷峰,号紫阳真人,曾三次于栖贤山学道炼丹;
东汉成都人栾巴在朝廷做官,曾面向成都方向噀酒化雨救火;
范长生帮助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封丞相,注重“休养生息,薄赋兴教”,使大成政权一度昌盛,住青城山下修道。
唐末五代西蜀永康人真一子彭晓,倡导性命双修,蜀主孟昶问以长生不老之道,彭晓提出“仙道”、“鬼道”学说,认为乾坤之气,有阴阳清浊之分,清阳者主生,积之者成神仙,浊阴者主死,积之者成散鬼,而人通过修炼还丹,以天地无涯之元气,续个人有限之形躯,使自身成为纯阳真精之形,就可以与天地同寿,长生不死;
东汉张道陵,字辅汉,创建天师道,听闻蜀中民风淳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鹤鸣山,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辅汉“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打除妖魔,救护生民,唐玄宗时册赠为“太师”,宋徽宗册赠“正一靖应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蜀中广传,张辅汉曾于青城山筑坛施法,降伏六大魔王,八部鬼帅,降妖除魔护佑生灵……
这些神仙的事迹超凡脱俗在百姓心目中早已奉若圣人。而雄踞金邑真多山的宝观(真多观),犹如猛虎静卧,不得不引人遐思道法之广大,包罗万象,从而联想到:
宝观之东面连接湖北湖南等地;南面与古滇云南贵州相接;西面与昆仑山西王母的瑶池遥遥相望;北面与迤逦连绵的秦长城相通,如此广袤之地域,莫非道中也!这真多观也叫真多治,张道陵创建天师道,为了便于管理,在全国设立了二十四个教区“治”,金堂境内有两个,一个就设置在真多山上,名“真多治”。真多治一度繁盛祥和,而今欣逢盛世,大力修缮宝观使其重放光辉,金符玉箓上书写出无边无尽的妙法,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脩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邦家,小可以却灾祸。有了这些神灵护佑,人间百姓就可以共同沐浴风调雨顺安然祥和的好日子。
(下联)
从鳖灵率民夫拓凿金堂峡(也称鳖灵峡)、明月峡、九龙峡三峡,使诸水归之沱江,水患平息以来,八百里川西大地,泯沱江水碧波荡漾、自然美景流芳入画、人杰地灵、天宝物华……
三国蜀汉名将张冀德曾于真多山题铭“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住宿乃行”19字于石;
唐明皇李隆基因避“安史之乱”时来到巴蜀,游历了成都附近山川,其登三学山(也名昌利山、栖贤山)时,有诗题于盘陀石上,诗云“拔地峰峦秀,排空殿阁斜,云供数州雨,树现九天花,夜月摩峰顶,秋钟彻海涯,长松拂星汉,壹壹是仙槎”;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因少年为官,锋芒太露,一篇文章得罪权贵被贬,于是决定投奔在四川的好友杜少府,于是由川北大道一路南下,来到金堂三学山,登临后有感而发,诗云“香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萝愰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欣陪妙躅,延赏涤烦襟”留下了不朽诗句;
五代十国生于四川青城山的花蕊夫人,幼能文,擅宫词,得幸于后蜀后主孟昶,因爱芙蓉、牡丹,孟昶曾为之于成都城垣遍植芙蓉,成都因此名“蓉城”,赐号“花蕊夫人”,宋太祖得蜀,令花蕊即席吟诗以显才华,夫人吟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此诗乃当年夫人离蜀,途经葭萌关时所作,孟昶为之亲谱“万里朝天曲”,令夫人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谁知竟成朝见宋太祖之谶诗!花蕊夫人吟毕,又启朱唇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其游金堂三学山时作《三学山夜看圣灯》诗“圣灯千万炬,旋向碧云生,细雨湿不暗,好风吹更明,罄敲金地响,僧唱梵天音,若说无心法,此光如有情”;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入蜀后所作诗词甚多,其一首为:《自汉州之金堂过沈氏竹园小憩坐间微雨》“修修万竹压康庄,碧玉椽围一尺强;雪节烟梢谁暇赏?马蹄车辙可怜忙;帽边忽坠吹香句,肘后旧传医俗方;更觉清游天所惜,坐来飞雨度横塘”咏竹诗流传千古;
蜀中八仙之一李脱之妹李真多祖师,随兄修炼道术于金堂栖贤山龙跷峰,往来于浮山之侧,浮山即今之真多治小山,山势逶迤,其道观所处之地恰似一卧虎形状!真多祖师曾悟道于此,称“妙应真人”。后世张道陵祖天师据此建蜀中二十四治之一“真多治”于此,人事兴废,千秋更替,至于今日盛世,又重建古治,再弘道法!由此开启道教流传追求社会大同,返璞归真,李真多悟道之后,金渊郡金渊之水,其势仿佛蟠着蛟龙,风水灵气孕育山清水秀。
请看:金堂八景之“韩滩春涨”,《金堂县志》描述,“每逢春涛泛溢,聚如湖泽,烟波无际,舸舰迷津,颇为一邑巨观”。清嘉庆金堂典吏郑兰诗云“浩淼三江合,千家古渡头,轻航天上坐,远市水中浮,柳倦迎人舞,花残逐浪流,潭沱无限好,泛泛浴群鸥”,正是此处佳景的真实写照;
金堂八景之“宝塔临江”,这塔指淮口瑞光寺内古砖塔,此塔书名“瑞光塔”,俗称白塔,位于淮口镇沱江东岸蛇山上,方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33米,每层均饰斗拱,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另有一说始建于东晋。碧水指沱江,塔临江岸,远眺对面龙泉山之起伏群峰,江面鸥鹭翱翔,帆影点点,炊烟袅袅,渔舟荡漾,市贾繁忙,农夫闲憩,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清乾隆时举人陈一沺赞此塔诗云“江上耸孤峰,一塔入云表,倒影何鲜明,微波蘸清晓,我行跻其巅,俯首看飞鸟,长江天际来,苍茫满怀抱。”;
金堂八景之“白马涌泉”,此泉位于金堂县官仓镇刘家营村,靠近北河边的田地里!有泉眼七孔,终年涌泉不断,灌溉附近良田千万亩,关于此泉,民间尚有一传说,传说清康熙年间,天旱不雨,农田皲裂,民无饮水,禾稼不长,一刘姓老翁却常见一匹白马经常跑来偷吃庄稼,老农一时性起,某日伏于田间,伺马来,抽扁担猛力打去,白马负痛,嘶鸣巅跛而逃,翌日老农又至打马处,却蓦见有七个泉眼汩汩冒着清澈之泉水,方悟此七泉眼正是马之七窍!老农及时叫来村民,筑起堤坝,围成水塘,蓄水灌田,干旱贫瘠之处忽然变成了膏腴之地!从此四季瓜果飘香,年年五谷丰登,春秋时节,风和日丽,堤岸绿柳扰扰,磨坊水碾咿呀作歌,少男少女荡舟于内,老翁于僻静处垂纶钓鱼,好一派桃花源美景!清金堂县令谢维杰有《白马涌泉赋》云“白马遗踪何处寻,泉塘且喜对遥岑,源头活水含生意,镜里天光见道心,春满花堤云锦覆,秋高荻浦月勾沉,好随烟艇投竿去,一曲涟漪入醉吟”;
金堂八景之“云顶晴岚”,云顶山也名“紫云山”,唐明皇幸蜀,在成都武担山望见东方有山,紫云缭绕,问是何处,随从告知石城山,于是改为紫云山,寺名也因此名慈云寺。其山山势挺拔,峭壁入云,如刀削斧砍,山上筑有石城,乃蜀中八柱之一,为宋元之际,宋军抗蒙的蜀中重要军事壁垒!此处“奇峰插汉,霞卷云飞,岚翠欲滴”,夏日骤雨初歇,红日斜照,岚气生于树林,初见如丝如缕,袅袅娜娜,轻缠树丫,继而聚丝成团,娉娉婷婷,蒙络树冠,接着越聚越多,连接一抹绕于山腰,云上受了日照,泛着红光,寺庙飞檐于密林挑出,琉璃于阳光下闪着金光,云间耕夫樵牧若隐若现,似仙如佛,尔后,云雾愈浓,人隐退了,树隐退了,庙隐退了,整座山皆隐于云雾之后,如仙去一般,倏忽幻变,让人似入仙境,清嘉庆年间,金堂知县谢维杰有诗赞曰“天半奇峰远俗埃,大云山似小蓬莱,烟鬟刚拥朝霞出,螺黛还衔夕照来,现出玲珑新洞府,争传金碧旧亭台,探幽如在山阴道,万壑千岩梦几回”。另外,云顶山雪景也引人入胜,三九寒天,冻云酿雪,纷纷扬扬群峦尽白,银装素裹,琼楼玉宇,分外妖娆!
站在修缮新建的真多观之阶台上,直感觉到瑞气呈祥,楼台殿阁紫雾缭绕……
欣喜地看到今日之真多观流光溢彩、香火旺盛……
众多香客摩肩接踵、炉烟缭绕、红尘喧嚣、熙熙攘攘、纷繁往复……
天下黎民享受着安居乐业、载歌载舞、国泰民安的好日子。
赏析:
一、神不离“道”,形不离“观”
真多观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观,观内供奉的张天师便是创建正一道的祖师爷,其神便是道教文化,故该联始终不离“道”这一主线。
作者萧沣先生自幼喜欢道教文化,经常去真多观玩耍,深受道教文化熏陶,喜道、学道、崇道,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此联萧沣先生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九易其稿才完成定版,此联乃萧沣先生崇尚道教文化之力作。
该联开篇即从老子传道授经开始,然后以“道”这个神,引出了几个与道结缘的仙人李脱、彭晓、张辅汉……接着,又以观(真多观)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这些都以“观”为中心,形不离“观”,从而引出了几位与“观”有瓜葛的帝王将相文人逸士……
二、用典精当、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平仄合律
上联“方平採药、李脱烧丹、栾巴救火、范贤养性、彭晓明心”列举的这些神仙典故,与下联对应出场的“翼德题铭、明皇览胜、王勃寻幽、花蕊吟词、放翁咏竹”这些凡尘人杰在句式上可以说对仗工整、用语精炼、典出精当且平仄合律。上联“人间共沐风调雨顺”与下联“天下咸歌国泰民安”更是精妙绝伦的对联……
三、反映了人们憧憬、向往、追求人类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纵观成都金堂真多观长联,作者基本上是借鉴昆明大观楼长联以及青城山长联创作思路来写的。上联由老子传道授经引出各路神仙与“道”的渊源,然后展开丰富联想,这些神仙在思想理论上都是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追求人类大同。下联写真多观所在地金堂县的历史变迁,历史上,金堂县水患无穷,鳖灵率民工凿峡使三江水流汇于沱江从而平息水患以后,金堂人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联中列举了金堂八景中的“潮涨韩滩”“塔临碧水”“泉喷白”“山幻晴岚”……这些自然景观、民间传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的不屈不挠精神以及崇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人间共沭风调雨顺,天下咸歌国泰民安”除了对仗工整外,其内涵深邃,这也是道教文化的核心与目的所在,表现了人类憧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四、此联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之精髓
由此联可以看出,作者萧沣先生深受中华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之熏陶,博览群书,对传统文化驾轻就熟,所以才能写出这样高水准的联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它、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是所有炎黄子孙一生的必修功课。而我们现在有的人,脱离或背离传统文化方向,为获一杯羮,或风花雪月,或山山水水,或笙歌燕舞,或花天酒地……尽写一些无关老百姓痛痒、一味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狗屁文章,他们顶着作家、诗人的桂冠,把持文坛的话语权,相互吹捧、相互勾连,使文坛逐步沦入俚俗境地,老百姓痛斥这类文人为没有脊梁骨的癞皮狗!
纵观此联,无论是在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成就上都堪称一绝,一百八十八字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儒释道、古文、词赋骈文、帝王将相、凡尘庶民、神仙、鬼怪、自然景观、民间传说……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五、此联有几点可令人拍案称奇
①天下古今长联之一。全联共一百八十八字,比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出八个字;
②嵌入典故很多,全联运用典故竟达十多处;
③涉及的时间很久远,上下数千年;
④描写的空间很大,东西南北纵横数万里;
⑤囊括的内容很多,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帝王庶民、文臣武将、正史野史、史料传说、妖魔鬼怪……
可以这样说,成都金堂真多观将以此联而熠熠生辉,此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庚子年冬于天府花园水城)
【作者简介】刘文水(男),笔名:流水,四川成都人,成都金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会员。初中肄业(初老三届)。种过田,当过兵,当过石匠,大队支部书记,当过工人,经过商当过老板,当过民办老师。近不惑之年考上师范,边读师范边攻读大学本科,不惑之年获四川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证。而后从事中学教育,并任中学教务主任二十余年。坎坷曲折,饱经风霜、历尽风雨……代表作有散文《啊!仙山峨眉》《咳!饱经磨砺的灰杨柳》《路……》;散文诗《喜迎香港回归》;时评:《请不要为豆腐渣工程开脱》;影评:《评电影芳华》;教学论文:《谈谈作文教学中的审题与谋篇布局》等两百余篇。诗歌有《庐山赞》《黄山感怀》、自传《流水悠悠》古风组诗等数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