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11桂枝汤适应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十一讲 桂枝汤的适应证

桂枝汤的第一个适应证,太阳中风证

桂枝汤的第二个适应证就是指,凡是太阳病,不管是已经治疗过,还是没有治疗过,只要见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就用桂枝汤。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凡是太阳病,不管经过治疗还是没有经过治疗,不管原来是中风还是伤寒,现在不太好确诊是中风还是伤寒,只要现在症状见到了头痛,发热,汗出,怕冷的,见到这四个症状,对着这个症状用桂枝汤就可以了,不必要一定是太阳中风。这叫“抓主症,对症用方”。

第12条太阳中风,是既辨病又辨证。第13条只是说太阳病,辨病了没有辨证,对这四个症状用方就可以了,第13条扩大了桂枝汤的使用范围。

举例一:

一个小伙子感冒发烧,下班雨淋了,回家洗完澡就睡了,睡到半夜,全身冷,冷得直打哆嗦,打喷嚏,流清鼻涕,身上痛,头痛,随后就发烧,体温39.5°,已经后半夜了,自己从抽屉找了一片解热镇痛药吃了,吃了一片也没有出汗,又吃了一片,出了一些汗。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头还是痛,身上还是痛,活动活动,喝了一些热粥,身上出了一些汗,体温呢38°左右。

有的同学说,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因为昨晚起病之初,先有寒战,直打哆嗦,后有发热,而且在寒战发热之后,身上一点儿汗也没有,一直吃了两片退烧药,稍稍出了点汗,这是个太阳伤寒证。

有的同学说,小伙子挤公共汽车来的,他早上喝热粥的时候出了点汗,挤公共汽车又出汗了,现在身上又没汗了。他现在有头痛,有发烧,有汗出,是太阳中风证。

对于这种情况,就适合第13条的这种状况,就是对症状用方。

举例二:

有个工厂发生了火灾,火灾在燃烧的过程中,有许有毒的化学物质弥漫在空气中。

有60多个人,吸入了这种有毒的物质,出现了中毒的症状,出现了肺水肿、呼吸道粘膜的水肿,出现食道粘膜、胃粘膜的水肿,发烧,严重的病人昏迷、胸闷、胸痛、憋气。

非常清楚这是什么引起的中毒,但是没有特效解毒药,只好对症治疗,治疗了二三天,所有的病人发热不退,胸闷、胸痛、憋气不缓解。

刘老师看了三四个病人以后,症状都是一样的。刘老师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

用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合起来治疗,开方:柴胡2000克,黄芩1000克,底下就是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的合方。

煮完药之后,清醒的人都拿大碗灌;不清醒的人,就拿大的注射器往胃管里灌。轻的病人,当天呕吐停止了,发烧退了;昏迷最重的病人,第四天早晨清醒了。

因为病人都有发热、呕吐,都有胸脘的疼痛而且有压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而且苔是黄厚而腻的,舌质是红的,所以这是个痰热阻滞胸中,阻滞胸脘。

有时候实在辨病困难,就抓主症用方就可以了。

这个思路是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第13条来。是太阳病,重点是辨病了,只要对着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不管原来是中风还是伤寒,不管经过治疗还是没有经过治疗,只要有这四个症状,对上症状,用桂枝汤就行了。

举例:

一个病人,乙肝,大三阳。口渴,大便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所以他抓住口渴,便溏,脾阳不足,再抓个肝胆有湿热未尽,柴胡桂枝干姜汤。

病人有慢性结肠炎,大概有二十年了。舌上很干,口干,经常拉肚子,摸脉,脉沉弦,心情不好,经常高兴不起来,有肝郁,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他有三个主证。

病人有糖尿病,口渴,吃点凉的就拉肚子,脾阳虚,经常不高兴,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主证全有了,口渴、便溏、肝气不舒。

小结:

有时候就是这样对着症状,对着病机这么用方,疗效好,看病也快。

所以“抓主症,对症用方”,也是我们一种治疗思路。

第 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是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的表现。

汗出: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的表现。

营弱卫强:汗出,正提示了太阳中风证卫强营弱的病理特征。这个“卫强”,不是指的卫阳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阳因抗邪而出现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欲救邪风:这个“救”字,救又是止的意思。“帮助”。“欲救邪风”,就是欲解邪风、欲禁邪风、欲止邪风,也就是你要想袪风邪的话,“宜桂枝汤”,就是适合用桂枝汤。

第2条、第12条、第95条,它们所说的桂枝汤的适应证就是纯粹的太阳中风证。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是桂枝汤的适应证,所以才用桂枝汤。

初服桂枝汤:第一次吃了一升,喝热粥,盖被子,保温发汗,这叫初服桂枝汤。吃了药以后没有出汗,反而出现了“反烦不解”。

反烦不解:烦是烦热,“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吃完桂枝汤,喝完热粥,盖上被子,本来应当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结果反而出现了烦热增加,病人吃了药,更难受了,发烧更厉害了,没有出汗。现了反而烦热、发热更加重的现象,主要是病重药轻,不足以驱除邪气,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这种情况也叫“激惹现象”。

先刺风池、风府:针药并用法,先刺风池风府,针刺的方法可以疏通经脉,可以驱除邪气,可以调动正气。风府穴是督脉的穴,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连于风府,刺风府穴既能疏通督脉,也能疏通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先给他把邪气泄出去一部分,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虽然不是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但是在脖子后面,刺这个穴位,对局部来说,有利于缓解颈项拘紧不柔和的太阳病的这种症状,有利于缓解颈部的肌肉的痉挛,那么用过针刺以后,调动了一部分正气,疏通了经脉,驱除了邪气,再给他用桂枝汤,“却与桂枝汤则愈”,“却”就是“再”的意思,再给他吃桂枝汤,这个时候就可以达到汗出病退的效果。这就是针药并用法。

小结:

前面讲服桂枝汤喝热稀粥,那是药食并用法;我们现在讲吃桂枝汤配合针刺,这是针药并用法。

治疗感冒,选择刺风府的这种情况不太多了,经常选用大椎。大椎穴是督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穴位,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对于发烧的病人,局部消毒以后,经常用三棱针放血的方式,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来。如果出血还不畅快的话,再拔上一个火罐,再拔出一点血来,有很好的退热效果。用风府来针刺的现在不多见。大椎穴也不和足太阳膀胱经通,足太阳膀胱经虽然在风府穴这个地方和督脉相连,可以再选择一个督脉的一个具有很好解热作用的穴位。风池穴治疗感冒也还是经常用,可以加上曲池、合谷,有很好的退热作用。这就是第24条,讲的是一个桂枝汤的适应证。吃药以后,没有达到汗出、症状缓解的目的,反而出现了激惹现象,出现了发热更高,这个时候医生要有定见,配合针药并用法,就可能达到很好的疗效。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没有具体说中风还是伤寒,就是或者是中风或者是伤寒,外证就是表证,只要表证没有解除,可是有一点,脉浮,提示了正气还能抗邪于表,但浮而弱,提示了正气已经有轻度的不足,所以这一条适应证,就是表证见轻度里虚者。

如果是完全里虚的话,得了表证脉浮不起来,那就根本不能用桂枝汤。脉能够浮起来,说明里气还能够抗邪于表,但是它是浮弱,说明里气已经有所虚衰。因此它属于表证兼轻度里虚。

第42条,这个时候的表证,不管是有汗的还是无汗的,在解表的时候即使是无汗的表证,也不能够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因为有了里虚的苗头,脉是弱的,所以这个时候也用桂枝汤。

小结:

表证兼轻度里虚者,这个表证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即使无汗也不能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是一个纯辛温的方剂,发汗力强。发汗多就容易伤正气。现在已经有了正虚的苗头,所以就选择养正力大、发汗力弱,驱邪而不伤正,养营血而不留邪的桂枝汤来治疗。

第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这是个太阳伤寒表实证,发了汗以后,风寒表实证已经解除了。

半日许复烦:过了半天的样子又出现了烦热。这个“烦”和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反烦不解”的烦是一回事,又出现了烦热,又出现了发热,这显然是余邪未尽,又重新聚集起来所造成的一种证候,汗后,病证没有完全解除。

脉浮数者:“脉浮”主邪气在表,也主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脉数”主发热,因为病人有反烦,有复烦,有发热,主正气还能抗邪于表;

可更发汗:可以再发汗。这个时候的发汗,就不能够用麻黄汤了,只适合用桂枝汤,因为有过一次发汗,发过一次汗以后,正气轻度受挫,再汗的时候,就不能用麻黄汤了。所以第57条,符合第4个,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未解者。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兼有里实热。外有表证,里有实热,按照《伤寒论》的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来说,应当先解表后攻里。不可以先攻里,攻里的过程中,是使正气趋向于体内的,攻里的药物是向体内走的,是向下走,用泻下药使正气也趋向于体内,所以在表的邪气必然随着泻下而内陷,在里的实热邪气有可能被驱除出体外,可是在表的邪气随后内陷,就使病情复杂化。

对于《伤寒论》来说,表证兼里实的,它一定要求先解表后攻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所以它说“下之为逆”,“逆”者,错也,误也,如果表证兼里实,你先用泻法,下法,这就是错的。

要解表,不管是有汗的表证,还是无汗的表证,都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是纯辛温的方剂,发汗力强,表证可以解除了,由于它汗出比较多,就容易伤津液助里热,伤津化燥助里热,使里实热更重,所以不可以用麻黄汤。

表证兼里实,先解表用桂枝汤,这是桂枝汤的又一个适应证,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3个,表证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第44条。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

临床表现有六七天不大便,有头痛,有发热。

这种证候,不大便,头痛,发热,既可以是表实证造成的,也可以是里实证造成的。

阳明里实、燥热阻结可以不大便,阳明燥热内盛可以有发热,正邪相争,甚至有日晡所发潮热。

阳明经的经脉也是从头到脚,只不过是行于头面胸腹,当阳明燥热内盛的时候,阳明燥热循径上扰清窍,可以有头痛。头痛的特点是脑门痛,额头痛。所以头痛、发热、不大便,可以是阳明里实,

头痛、发热、不大便也可以是太阳表证。太阳表证风邪在表,太阳经气不利,头痛是后头部疼痛,伴有颈项部拘紧不柔和。太阳表证可以有发热,或者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而发热,或者寒邪闭表,阳郁而发热,太阳表证可以有不大便,当体表受邪的时候,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常常会失调。里气升降失调在临床表现上是多种多样的,最轻的一种是食欲不振,饮食减少,感冒了之后没有食欲;有的病人表现了干呕、呕逆。

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证,有干呕,有呕逆,有的病人出现了脾气不能升清而出现了下利,甚至脾气下陷的下利,还有的病人,由于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胃气不降浊,几天不大便,有的人感冒了,胃肠不蠕动了,或者胃肠蠕动得非常慢,就出现了不大便。

痛、有热、不大便,既可以是里实证,也可以是表证。

怎么鉴别这两种证候:

张仲景就提出了观察小便,如果是燥热内盛的话,必然伤津耗液,化源不足,而出现小便短赤。小便短赤的是阳明燥热内盛,那么就应该用承气汤来治疗;

如果是小便清者,“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这种证候是表证,而不是里实证,应当发汗。

“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它这种证候,没有说有汗,也没有说无汗,就一口咬定用桂枝汤呢?因为腑气不能很好的通降,有不大便,这个时候发汗,用温和的,用发汗力弱,用既有发汗力量,又有养阴敛营的桂枝汤为好,而不要用麻黄汤这个纯辛温的药,就可能使大便干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用桂枝汤。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讲:《伤寒论》(十九)导读:历代伤...

    每日一讲:<伤寒论>(十九)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但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实际,重视自我理解领悟.毕竟,尽信书则不 ...

  • 三焦经脉解伤寒论(44)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一.本条是42条,43条的综合症,在外证未解的情况,攻下了. 二.仲景医圣的辨证精神有以下3个方面: ①辨表里兼证,病以表证为主,应 ...

  • 四十四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本条垂法示戒,让人辨明表里缓急,治则汗下有序,若汗下失序,变证百出.举出太阳病,外证就是表证,不解,不可误用下法,如果误用下法,就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57条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57条 0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论>:"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63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63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44、45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44.45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 ...

  • 【连载】《伤寒论》解读44

    导语 今天继续来逐条解读<伤寒论>,小编也不知道能连载多长时间,希望能善始善终吧,历史文章列表如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本条垂法示戒,让人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3 —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第13 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我们谈的第一个方证是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是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7 — 伤寒兼证(2)​

    伤寒兼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一旦吃了第一次以后,如果已经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轻度的反复也不要再用.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前辈,在好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0 — 太阳中风证治

    第10 讲太阳中风证治 刚才我们谈了,"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7 日愈,发愈阴者6 日愈.谈到了7 日愈和6 日愈的问题,一个外感病是不是会7 日愈.或者6 ...

  •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1 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上一次课主要讲了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用方.太阳中风证主要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的证候. 它的临床表现,我们归纳第2 条.第12 条的内容,它有发热.汗出.恶风寒.脉浮缓.鼻鸣 ...

  •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十二讲 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 ...

  •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2讲 结胸证(3)

    第32 讲结胸证(3).脏结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仍然接着上一次谈到的结胸证来讲.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讲到了大结胸证,病位偏中和偏下,或者见到"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伴 ...

  • 郝万山讲伤寒论23_表里先后法则 虚烦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23_表里先后法则 虚烦证

  • 郝万山讲伤寒论50-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50-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4 讲心下痞证(2)

    第34 讲心下痞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了. 我们上次课讲的是心下痞证.所谓心下痞证是指以心下痞这个症状为主证的一组证候,心下痞是一个自觉症状,它是指病人自觉心下,也就是上腹部,也就是胃脘部自觉堵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