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权威专业鉴定
老翡翠的鉴定方法之看是否起胶:老种翡翠有时候会给人视觉上一种很透的同时又觉得肉质里似乎包含着胶状物,胶状物均匀分布,溶于肉。给人很踏实,很有内涵的一种感觉,新种的不会。
无绺不遮花说法本身没有错,但那只是在翡翠热度起来以后,大约在清中晚期民间市井作坊中诞生的一种说法。由于那时翡翠价格日益高昂,对于社会中下层的消费者,使用的多是有瑕疵的边角剩料,为了掩盖缺点不足,尽量卖出好价钱,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做法和说法,并且一直流行到了今天。因此,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消费对象的一种做法和说法。在翡翠流行初期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而在翡翠高端消费者那里,也基本找不到存在的土壤。我们见过一部分以花遮绺的,也见过一些有绺不遮花的,还见过许多雕花无绺的。以花遮绺的确实都是有毛病的残次料,雕花无绺的基本都是顶 级满绿的高 档料。现如今把这个说法不加分别地扣在所有老翡翠的头上,目的其实是否定雕花无绺的存在,那么这些高 档料的老翡翠就可以通过操作,以赝品的价格被有心人收入囊中了。
任何珠宝一旦从矿石开始被琢磨成了人类用品,它就开始暴露在大气环境之内,就开始受到氧气、光线、人体汗液、油脂、微生物等等因素的影响,珠宝的表层以及相应的深度范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学、电化学、化学、微生物学的变化,至于变化有多大,因珠宝本身的材质和所处的环境性质不同,变化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微妙的变化往往人类的裸眼不容易观察到,但是肯定和珠宝原本的矿石状态、以及从矿石状态刚加工成的新珠宝绝 对是不一样的。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能够理解这个道理!例如有古董常识的人常说的古董表面的“包浆”就是器物表面形成的老化层,老翡翠的“包浆”就是藏家们判断老翡翠的要点之一,这种包浆在新翡翠上就绝 对不可能形成。因此,用检测新翡翠的标准检测古董翡翠肯定是不对的,就像你用婴儿的体征标准去为老年人做体检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吗?绝 对要“误检”!
老种翡翠的结构缜密而细腻,结晶颗粒细小,色纯而均,水头足,光泽感强,比如玻璃种翡翠和冰种翡翠,种越老,价格越高。
嘉庆时期,刻有年款的翡翠渐多,主要集中于器皿件中,如各式的翡翠碗,碗底常刻有「嘉庆年制」隶书款,材质也多以白色翡翠为主,有些带有飘花绿色,有些干脆连绿色都不带。乾隆、嘉庆时期,还有一些翡翠以绿色为主,但不讲究种水,此种翡翠多为豆青种,虽然整体看来颜色还算绿,但底色中夹杂大量白斑,以现在的眼光看,并非上好的翡翠。如刻有乾隆《御制福禄寿三星赞》的翡翠插屏,刻有「嘉庆御赏」篆书款的桃式砚等。
明代学者张瀚的《松窗梦语》中写道:"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为服。"指示翡翠应为一种玉石,但无其他例子辅证,仍待考究。但明代有个著 名的旅游达人——徐霞客,他一生中有三十多年时间在游历考察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所谓"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他每去一处便详细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情况、动植物特点等。在《徐霞客游记》中有三处描写了有关于翡翠的见闻。
翡翠器中雍正时期器极少,乾隆-嘉庆时期渐增,多有山子、生肖、朝珠、搬指,晚清慈禧时期多有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