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情境逻辑与博弈
哲学家们论述中的要点往往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可能是因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恰恰是无法精确定义的东西。从我们对贡布里希和波普尔的一些片段的论述来理解,贡布里希或者波普尔在艺术领域的情境逻辑(Situational Analysis),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对艺术领域社会环境的博弈。
波普尔1957年发表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应该是其情境逻辑学说的著作。他自述是从经济学的研究中获得的灵感,他提到自己的情境逻辑是把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价值说”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学范畴。而贡布里希则是把波普尔的情境逻辑用到了艺术史的分期研究上。
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1871年提出的经济学理论,纳什均衡是1950年纳什的博士论文证明的。
波普尔使用的1870年代的经济理论,可能对于1944年冯诺依曼的博弈论经济论不熟悉。
我们认为艺术家对社会环境的情境逻辑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对社会环境(涉及艺术的部分)进行的博弈,应该在博弈论的方向做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们实际上是脱离了波普尔的研究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分析。
此外从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角度看,波普尔否定社会规律的存在性。而我们从纳什均衡角度来看,纳什均衡恰恰证明了社会活动中是存在规律性的东西的。而且波普尔所坚持的证伪性反对证实性,在纳什均衡问题上,是解释不通的。纳什均衡恰恰是数学上证明的规律,换句话说,是证实,而不是证伪。
另外,纳什均衡以及更多的社会领域的研究都只能是针对大样本来进行,也就是说不是针对单个个人的个体才有效。由此而言,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框死在波普尔和贡布里希的研究范围里,我们与他们研究的根本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们研究的是宏观的对象,是艺术家群体的“分子运动”。所以是宏观艺术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