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源流论》地方病 结论

地方病

地方病者,限于一方水土之病,而有一方治疗之法,不尽通行于各地者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早计及之。吾国地大物博,跨有寒温热三带,面积之广,等于欧洲。是以水土气候,人民体质,各地不同,而全国医家之用药,遂亦各适其宜,而多殊异。即以长江流域论,四川人以附子为常食品,医家用乌附动辄数两,麻黄柴胡动辄数钱,江南人见之,未免咋舌,然在川地则绝少伤阴劫津之弊者,则以长江上游,由青海西康雪山中急流入川,寒性正盛,川人饮此寒水,故用乌附热药适得其平,解表亦非多量麻柴无能为力。迨长江既出巫峡,徘徊于两湖之间,平流数千里,经赣皖至江苏以入海。水质经日光之蒸晒,寒气已退,则需用遂少。且江苏土性,滨海而多湿,平原而多热,湿热交蒸,腠理松懈,故乌附在四川为常食品者,至江苏则罕用,麻黄柴胡在四川以钱计者,至江苏则以分计。彼旅沪川医,讥苏医为庸懦,苏医斥川医为狂妄,是皆一隅之见,不明了地方性质者也。

又如苏浙妇女,产后血少阴虚,应服平和清养之剂,切忌燥热收涩之品。而广州人之预备生产也,必以生姜数十斤,熬醋十余斤,于产后匝月内拌米饭尽量食之,不得少参他品,从之则体健,违之则多病,或且不测。若以此法施之江浙产妇,早动肝阳成大病矣,然苏浙妇女之旅粤者,亦必遵守彼中成法。(前清光绪之季,余携眷寓广州。将分娩矣,同乡戚友以此法见告,余妻闻而大骇。盖平素阴虚肝旺心烦舌碎,常与洋参为伍者,乌能服生姜数十斤耶。嗣经旅粤者以土宜力劝,遂于产后匝月内如法服尽,非但无伤阴之弊,并且体健逾恒,旧疾悉去,宁非奇事。)是无他,广州地近热带,腠理松疏,而由五岭南坡泻下东北两江之水,萃于广州,寒性未散,故以生姜温其内,酸醋收其外,一温一敛,足以祛寒而固气,故产后用之,竟等于脱胎换骨之妙也。

岭南水性如是,岭北之湘资等水泻于湖南者,性质又异。盖均属寒性,而湘省则在温带,迥非广州热带之比,故湘医用药,遂以仲景伤寒法为正宗。表则桂麻柴葛,凉则硝黄芬连,温则姜附椒萸,补则参苓术草。按方施治,因应咸宜,与吾苏对于《伤寒论》但师其意而罕用整方者迥异,是则张仲景为长沙太守时所立之法,虽时代有变迁,而土宜尚未尽易也。

此外如山陕等省,地偏于北,寒燥凛冽,皮肤坚厚,故发表多用羌防麻桂重剂。闽粤地跨热带,蒸发甚而腠理疏,既易受寒,又易受湿,故多用燥药以化湿,热药以温中,而于辛散则罕用。

再以苏浙而论,长江以南,钱塘以北,纵横五十余县境,皆太湖湓地也。土浅水多,蚕桑稻米之利,为全国上腴。然因海洋气候之蒸发,湿温症独多,虽腠理宜通,大便宜畅,然郁邪不为汗解,不为下解,维有芳香化浊,淡渗化湿,足以去病之癥结。而青蒿、藿香、佩兰等对症之药,亦遂就地而产生。夫因水土之偏性而成地方病,即有疗此病之地方药随之产出。吾国南北各省,类此者甚多,医者贵于因地制宜,不可执一。若以己所不知或不习者相攻讦,宁非自扰,而昧者更欲仿西医办法,倡议方药统一政策,则更傎矣。(民国十九年,国际联盟会卫生科长费而伯来华考察西医学术,中医界推余代表,邀其参观医校医院,并请其发表意见。费谓世界人民虽有黄白红黑之殊,其体格生理之构造则一,生理既然一律,则治法亦当然一律,故医学当服从多数以统一之。意谓应度中医而从西医也。余谓中医重水土习性,故各地治疗之法不同,西医既能合于生理之统一,何以在欧洲一隅,又有英法德瑞等派别之攻讦?费无以应。民国二十年,常州某氏胎书,谓在常州整顿地方医药,先以各药铺丸散膏丹簿之分量药味一律照古方更正为入手。余谓药铺之丸散膏丹簿,为全国通用之验方,其与古方不能悉合处,正是前辈医哲,循数百年之经验,就常州水土之习性所改定者,故其不同之处,正是治验之精意,犹之颅圆踵方,固宜冠规履矩,然大小之间,宜任各人之支配,不能划定尺寸。若以各地方成方一律依古方改定,则是削足适屦岂非大谬!此举遂中止。再西医治病,但凭生理病菌之状况,处方皆大致有一定标准,中医则各用各法,随机应变,无一相同,其优点劣点亦均在此。华人食料,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西人食料,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其性情体格,遂大不同。故中医治病,以植物为主,矿物为辅;西医治病,以矿物为主,植物为辅。天然之习惯如此,故疗病亦有自然之趋势,此皆中西异点之最著者。今人不揣其本,而欲强齐其末,此空言扰攘之所以日多也。)

结论

综论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人体有虚实寒热之偏,而设温凉攻补之治,使剂于平。此理此法,可行于五洲各国者也。人体有强弱老少,疾病有新久轻重,气候有寒暖燥湿,水土有刚柔缓急,此属于情形之变,则集药成方,因方配药,各随所宜,不可拘于一辙者也。吾国医学,萌于上古,成于周代,两汉传授,晋唐蒐集,宋明新说,有清复古,延至民国,遂有东西洋新法之加入,而成为中医变化之时期。人事则古今繁简不同,体格则古今强弱亦异,是以治疗之法,则古简而精,今繁而密。然古法不能该今日之病症,今法又沙金杂糅,镕炼为难,此今古之争所由来。近日又有新旧之纷扰,一种学说之中,遂又厘而为四,殊不知崇古而黜今,犹服古衣冠以行于市也;尊今而废古,犹之谓忠孝仁爱诸美德亦应唾弃也;喜新而厌旧,犹之摩登士女沈溺于舶来品也;守旧而斥新,犹之服用国货者并轮船火车电汽亦弗用也。必也遵古之理,用今之法,精固有之专长,采新法之优点,但以疗病尽善为指归,不拘古今新旧之成见,则无谓之纷争自少,真理之发明自多,吾国医学前途发扬光大,未有艾也。

(0)

相关推荐

  • 聚焦“气邪病”,直指疾病本质

    聚焦"气邪病",直指疾病本质 --百年传承,临证狙击25年头痛伴尿道狭窄 中医人, 一旦把理法方药皆落实于三指脉下, 那么临床功夫将大幅提升! 传统中医, 一旦将理法方药脉一以贯之 ...

  • 高压眩晕如何治?妙转枢机调少阳

    前段时间治了一个老人家的高血压和眩晕症,效果还不错,60年来反复发作的眩晕症,吃了一周的药就不晕了,而且血压降到正常. 当然不是一周的药就把高血压治好了.高血压的这个问题,说起来也是稍微有点复杂,但是 ...

  • 《中国医学源流论》谢利恒先生传

    (前排右一) 君武进谢氏,名观,字利恒,世居县西北之罗墅湾.罗墅湾滨孟河,孟河号多名医,君祖葆初先生其一也.父钟英先生,精舆地之学,工古文辞,为世名儒.君少承家学,性又颖悟,年十二,毕五经四子书.于古 ...

  • 《中国医学源流论》总纲

    中国医学源流论序言 武进谢利恒先生,于编辑<中国医学大辞典>后,复著<中国医学源流论>.取数千年来各家学说,上起炎黄, 下迄近世,考其源流,别其枝派,原原本本,若网在纲,启后学 ...

  • 《中国医学源流论》上古医学

    上古医派 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至按其学术之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 医经.经方二家.医经犹今言医学,经方犹今言药学也.神农本草,当属经方家.针灸.脉诀,则同属医 ...

  • 《中国医学源流论》 古代脉学 古代针灸学

    古代脉学 脉学原起亦甚古,近人多诋其术之不足恃.然古言四诊,切本居末,后世医论,遇有证脉相违者,亦多主舍脉从证,间有主舍证从脉者,则必逆知此证将有变动,不当徒泥目前之证以施治,而此证究竟将有变动与否, ...

  • 《中国医学源流论》医史、医案、医话、医家考订学、医家丛刻​

    医史 医史之作,实始于宋张季明之<医说>.季明尝欲集古来医案,勒为一书,初期满一千,事猝不易足,乃先采缀诸书,据其见闻所及,以成是编,(见罗琐序文.)其书杂采说部,颇伤芜杂.明余弁<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4)

    十桃仁 桃仁,苦辛之性,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通润结躁,清化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桃仁,以木气之精,克杀恶血,苦以阴行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古术发新知,岭南飞针“理法方术”带领中国医学闯世界

    文/图/视频 金羊网 记者刘云,实习生陈施敏 中国针灸由来已久,是历史悠久.临床证明确有疗效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黄帝内经>上"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说的就是针灸.针灸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5)

    十三枳实 枳实,苦寒之性,入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破结气,消坚积,泄湿热,除火邪,结胸痞满,痰癖症结,水肿胁胀,胸腹闭痛. {枳术汤}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枳实薤白桂枝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