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危机!致我的同行
医生护士,在人们眼里是专业人员。
但凡是白大褂,人们就认为他或她具备救死扶伤的能力。
没有人苛求,所有医生都是急救专家。
学了多年医学,在医院混迹数载,就算是个门卫,急救素养也该高于大众,这种要求,毫不过分。
很遗憾,有些白大褂并不能承载这份期待。
曾经给某专科医院(极少遇到急救事件)做心肺复苏讲座,大家很热情,参与度很高,但很显然,这项技能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知半解、手忙脚乱、没什么章法。
越是这类医疗机构,对于日常的急救训练越应该加强,因为一旦遇到,就可能是大事件,后果严重的大事件。
讲课后,我给了院领导一些系统性的建议,包括加强急救训练(足够的器材和有资质的导师指导)、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这类医疗机构很少急救事件,手动除颤器的维护训练都不容易做),对急救预案反复演练,每个员工(员工总数不多)都烂熟于心。
这种建议,如果被采纳,将是类似医院患者安全建设的亮点;如果不被采纳,在这次讲课之后,一切就会照旧,波澜不惊。
但危机已来。
新媒体获得医学咨询的速度前所未有,新的专业性的诊疗指南几乎是同步到达专业和非专业人员面前,公众的急救认知和素养快速成长,而医院部分医生护士和宣传科小编还沉浸在正能量里自嗨。
晚上一位网友在后台喊我去给长沙市中心医院做做急救科普,好奇之下去看了他发给我的这家医院的官网文章和新闻报道,令人哭笑不得。
事件是说,长沙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11月18日上午,在超市买鞋时,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喊“救命”,出于医生的本能她立即从鞋店跑出来,发现孩子脸色青紫、双眼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抖动,呼吸微弱,情况紧急,再拖下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她二话没说,果断地从女子手中“抢”过孩子,先口对口给孩子吸出了两口痰液,紧接着给孩子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边抢救边询问孩子病情(事发前两天就出现了感冒受凉的症状,但由于服药后病情有所缓解),连续两个循环后发现孩子后仍无明显好转,抱着孩子准备送医院。出超市后李医生拦下了一辆私家车,好心的车主马上将一行四人送到了长沙市中心医院抢救,目前孩子已无恙。
看完急救过程,大家应该意识到这是个热性惊厥的孩子。
有人说,你这马后炮,事发当时谁能知道是热性惊厥呢?
其实不管什么诊断,在孩子“脸色青紫、双眼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抖动,呼吸微弱”,你所做的不是用自己的嘴吸痰、不是撬开嘴巴塞东西、不是马上心肺复苏,而是让他安全、安静的抽一会儿。
作为医护专业人员,你如果在这孩子抽搐时,探测一下孩子的颈动脉搏动,一定可以触摸到很好的脉搏征象。这不是心肺复苏的指征。
结局是美好的。孩子无恙,家长感激,医院正能量满满,媒体一片赞誉。
但埋心自问,你真的内心波澜不惊吗?
如果丧失了医护人员安身立命的专业素养,单凭这些无根的正能量,我们能被公众最终信赖吗?
我也曾经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真实的院外急救现场,所观察到的场景,也让我觉得,即使那些专业急救人员,他们的在现场的急救表现,部分仍远达不到基本的期待水准。
这不是缺少知识,也不是缺少训练的机会,而是缺乏一种全力以赴的勇气、一种专业担当、一种承载住公众期待的职业素养。
当公众跃跃欲试,给医护人员做急救科普的时候,
你说,是否危机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