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八年,奄奄一息的刘伯温临终前对儿子说:“刘家9代之后将出一武将”,到了明弘治年间,果然成为现实
刘伯温神机妙算,曾不止一次地准确预料事情的结果,好似一位“半仙”。比如1360年,朱元璋刚打下南京不久,还没站稳脚跟,陈友谅就集结10万水军,百艘大舰,直逼朱元璋的老巢南京。
大敌临头,有人劝朱元璋丢掉南京,固守别的城池,保存实力,东山再起;有人建议朱元璋退守钟山;还有的人建议直接投降陈友谅。
朱元璋拿不定主意,请教刘伯温。不料刘伯温说:“主降疾奔者,可斩也。”刘伯温为朱元璋分析道:“众人皆可降,来日不失封功,唯独大帅不可降,看看徐寿辉的结局(被陈友谅杀了),大帅应该就能想到自己的结局了。
弃城而逃也不可取,弃应天(南京),不仅失去了虎踞龙盘的应天,失去了屏障,还会导致军心涣散。而退守钟山,结果就会如马谡丢街亭,被敌人围困在山上,断水断粮,自取灭亡。”
紧接着,刘伯温又为朱元璋指出战胜陈友谅的方法,他说:“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不出刘伯温所料,陈友谅骄纵大意,中了刘伯温诱敌深入,诈降的计策,率领10万水军,百艘大舰被骗到了龙湾浅滩,被朱元璋四面包围。到了中午,水位下降, 大舰搁浅,朱元璋趁机发起进攻,陈友谅军的战船无法挪动,士卒身陷泥潭,只好投降朱元璋。
此一战,陈友谅的十万水军和百艘战舰全都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实力大增,为后来鄱阳湖大战积蓄了力量。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路上,之所以一帆风顺,未曾遇到大的挫折,就是因为有运筹帷幄,胜千里的刘伯温相助。
而且刘伯温不止一次地帮朱元璋解梦、求雨。比如朱元璋称吴王那年,朱元璋做了个噩梦,想杀囚犯避凶,刘伯温说:“这是得到土地的预兆”。果然,不几天,传来张士诚被消灭的消息。
朱元璋称吴王那年,还发生了大旱,好像上天不愿让朱元璋称王一样,朱元璋找到刘伯温询问对策。刘伯温说冤案太多,如果下令平反,就能求雨成功。朱元璋让刘伯温亲自重审囚犯,很多人被释放后,刘伯温求下了雨。
然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伯温,在朱元璋称帝后,因为才高遭到猜忌。朱元璋称帝后,担心功臣造反,就有计划地屠戮功臣,而且故意牵连,而刘伯温也因太能算,计谋太厉害,被朱元璋所忌惮。
再加上刘伯温的死对头胡惟庸,也借着朱元璋的猜忌,添油加醋,诬陷刘伯温给自己找了一块有王气的墓地,招来朱元璋的杀意。
洪武八年,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特意让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刘伯温喝下御医的药后,腹痛难忍,返回青田老家不久去世。刘伯温非常聪明,在他看到胡惟庸时,就知道朱元璋对自己下了杀心,在劫难逃。
据说,刘伯温自知将死,在临终之际,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让他的儿子,在自己死后火速送给朱元璋,可保刘氏子孙安全。同时,他也对满脸担忧的儿子说:“不必为刘氏的未来而担忧,刘家9代之后将出一武将,重振刘氏荣耀。”
果然,朱元璋看了刘伯温的信,并没有牵连刘氏子孙,还让刘伯温的次子刘璟袭父爵;不过刘璟谦让,他让哥哥刘琏的长子刘廌袭了诚意伯的爵位。只是刘廌无心仕途,以奉亲守墓力辞,诚意伯的爵位也就暂时中断了。
弘治十三年,给事中吴士伟上言,推荐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有将才。刘瑜便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相当于地方军事长官。 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又建议,刘伯温功高,应该像像中山王徐达一样,配享太庙,其子孙也应世代袭爵,嘉靖帝召群臣商议,最后同意了,刘瑜续封为第三代诚意伯。
刘伯温神机妙算,就连身后事都预料到了,令人敬佩。他虽聪明,有谋国之才,但也因这份才能,遭到皇帝的忌惮,最后像三国的杨修,汉朝的晁错一样,没能落个善终。伴君如伴虎,真正的智慧是大智若愚,纵观明朝开国功臣,大多被朱元璋屠戮,而唯有汤和深谙与领导相处的智慧,他功高示弱不震主,辞官弃权身自安,汤和与领导相处的智慧,正是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所不懂的,所以他们落个惨死的下场。
人心即历史,历史即人心,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望,方能看出真正的人心。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故事。《智囊全集》所涉及的智慧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明代,历代智囊故事达1200余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书中还有众多刘伯温、汤和、徐达和朱元璋君臣斗智的故事,比如徐达和朱元璋下棋,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