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逗孩子,你以为的一句玩笑话,却是孩子一生噩梦
本文首发:“ 爸妈精读”头条号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圆圆被成人捉弄的情节,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圆圆上幼儿园时,有一段时间尹老师工作特别忙,就由圆圆爸爸接送。
一段时间后尹老师发现圆圆和外人打交道,变得很不自信,说话不再像从前那么大方,经常出现想说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犹疑躲闪的情况。这让尹老师有点着急,却又一下找不到症结。
一天圆圆和她爸爸从单位回来,尹老师看出圆圆有哭过的痕迹,就问怎么了。圆圆说:“张叔叔说爸爸不要我了。”说着又想哭。
原来是圆圆爸爸开会延迟了,下班都还没结束,他们办公室的姓张同事就对圆圆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样子。
圆圆被吓坏了,大哭起来。
尹老师这才知道圆圆爸爸单位的同事经常捉弄孩子,她对先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刚开始她先生还觉得有点小题大做,直到圆圆有两次梦到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后就不要她了,从睡梦中哭醒来,她爸爸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爸爸妈妈不要自己,这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而讽刺的是,这在大人眼里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无聊玩笑罢了!
“逗”孩子不是不可以,但得看怎么个“逗”法。
如果你的“逗”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让他们笑,比如给他们变魔术等,那自然会非常受孩子欢迎。但很多成人的“逗”是让孩子着急,让他们哭,而自己却哈哈大笑。
如上行为除了给孩子带来严重不安、不被尊重之感和损伤孩子自尊心外,还会增加孩子社交恐惧和对他人不信任之感。
周国平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知乎中在讲到“捉弄”“逗孩子”话题时,许多网友留言纷纷痛斥这种噩魔般行径。
有一个高二学生义愤填膺说到:“我至今最讨厌的一句话是'大人们逗你玩呢’没有之一,我每次听到这句话,不管当时有多开心,下一秒都笑不出来。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的不可置信和绝望,铺天盖地。”
他说伴随自己这么多年的自卑,是源于她姑姑从他手里抢走一个气球。
当时他歇斯底里地吼,发了疯似地闹腾,甚至拿扫帚威胁她说“不还给我就打死你”,结果引来一屋子大人哈哈大笑。直到最后他哭了才把气球还给他。而满屋子大人全程都在笑,最后用毫不在意的口吻顺口安慰他。
他说,让他更为害怕的是,他有一个逗人狂魔的爸爸。每次,总在他得到一样东西感到特别开心时,他爸爸就把这个东西抢走,然后看他愤怒、狂吼和歇斯底里。这些经历,让他深深感觉到挫败、无力和耻辱。
现在高二了,母亲会经常和他讨论关于“对父亲的态度”问题,他都不置可否。母亲说他就听着,听完一切保持原状。这样被“逗”着的童年,伤口太深太重,难以愈合,他和父亲之间,基本无法交流。
可怕的是,他父亲竟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可悲可叹!
莎士比亚曾说:“没有自尊的人,即近于自卑。”
自尊的对立面是自卑,自卑的人是很难健康快乐成长的。这个高二男生,被深深的自卑追随多年,心底总有压抑的情绪时不时就来困扰他。
谁能想到,他的自卑竟是源于成人喜闻乐见的“逗”呢!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一个不被尊重的人,是很难有自尊的,儿童时期是培育孩子自尊的黄金阶段,为人父母的你,请不要错过这个阶段,让自己追悔莫及。
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中也讲到一个无心“逗”孩子,却让孩子异常难过的案例。
年仅三岁的虎虎,有一天在幼儿园的餐厅里异常烦躁,仰天大喊“烦死了,烦死了”,表情极为沉重。
老师看着都觉得揪心,究竟是什么事情,能让这么小的孩子如此痛苦?!
在与虎虎交流中发现,原来是在烦他爸爸。原因是有一天他们一家三口到户外玩,他爸爸抱着他,一边亲他一边说他很可爱,说爸爸爱他。然后看着妈妈故意说妈妈一点也不可爱,爸爸不喜欢妈妈也不抱她。
就因为爸爸这句话,让孩子单纯的内心产生了极大波动,已经过去好几天,他依旧为此烦躁不安。这件事情如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让他痛苦不堪。
我们成人之间说话都会掂量一下,看自己说这句话合不合适,有没有伤害别人。但孩子说话却从来不曾掂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殊不知,这种随意给孩子带来的烦恼和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因为他们会把成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当真,无从辨识哪些是开玩笑,哪些不是。
因为,孩子眼里无小事!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变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在我国,为何这种“捉弄”和“逗”孩子的现象屡禁不止?
一方面,从社会角度看,我们的文化对孩子自尊心关照是缺失的。
在瑞典,骂孩子“没出息”“不争气”等行为被看作是一种犯罪。因为这样会严重损害孩子自尊心,所以他们从不在人前教子;
在澳大利亚,他们《家庭法》和《澳大利亚儿童法》,都清晰明了重申“子女最大利益原则”,这些法律最大限度保障了儿童权益;
在法国,绝对不可以打小孩,如果打小孩,邻居会干涉,会报警;
在我国,这方面法律意识非常薄弱,堪称没有。孩子即使面对亲生父母再无助,也很难找到可以帮助他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都把孩子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
我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完全不顾及孩子自尊心和自身利益,不去认真了解孩子内心需求,更别说平等对待孩子。
西方人认为,孩子从出生第一天起,父母就要像成年人一样与他们交谈和平等对待,给他们行动自由和思考空间,去理解他们。
随着我们这一代父母育儿经验解越来越多,都意识到“捉弄”和“逗”孩子伴随的各种危害。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受到这样的伤害?
1、 父母本身的觉醒
意识到“捉弄”和“逗”对孩子心灵造成的极大伤害后,自己要谨言慎行,不能认为是开玩笑就信口开河。
而要记住,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当真。
2、及时安抚孩子
在孩子遭到成人不友好逗弄时,也是他们最没有安全感之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跟他们解释清楚。比如,有人说:“你妈妈不要你了,你跟我走吧。”这时父母要抱着孩子,看着他们眼睛认真笃定地说:“宝贝,妈妈永远都爱你,刚才xxx说的是错误的,妈妈永远都陪着你。”
父母要完全打消孩子的恐惧,多说几遍都无妨,确定孩子听进去,没有因此事被干扰到,再去做下一件事。千万不要潦草给孩子安慰,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你真不要他了。要知道,孩子的内心是极为细腻和敏感的。
3、教孩子学会说“不”
我们不可能时刻守护着孩子,所以,要教会孩子自我把保护能力。如果听到让自己很不舒服的语言,可以直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保护。
但前提还是需要孩子有足足的安全感。所以,你是否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是他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有无能力说“不”的关键所在。
4、就算得罪“逗”孩子的成人,也不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
有很多父母,明知他人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碍于面子或不好意思得罪熟人和朋友,而不去阻止和拒绝这种伤害,甚至劝孩子别太当真,简直愚昧至极。
当碰到总把“逗”孩子作为一种乐趣的成人,而我们又无法去改变他们想法时,可以直言不讳,告诉他们:请别这样说,或者这样做,孩子会害怕。
如果当下直言无法做到,那就带孩子避开,远离那个氛围,先照顾孩子的情绪。最后可以的话再跟这些成人沟通解释。
永远记得,没有什么比你孩子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了。
正能量慕珂
与你一起狠狠改变自己~
阅读|亲子|理财|成长|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