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琴的音簇技法

博尔科姆钢琴作品中运用了种类繁多的新式演奏技法,如拨弦、打弦、前臂音簇、滑音、音色颤音等,甚至融入了许多具有特殊效果的奏法,如敲击、哼鸣、口哨、弹舌等。

音簇(tonecluster),和弦的一种,由多个音以半音连续叠置而成。在记谱上,其符头形成一簇,故而名之。现代派作曲家经常使用,演奏的方法是用手、掌、臂甚至肘部猛压键盘。

在众多创新演奏法方面,其音簇技法的拓展最有特点也最为频繁,种类包括全白键音簇、全黑键音簇、混合音簇、音簇颤音等四种类型,演奏方法为采用手掌压键、前臂压键、肘部压键或前臂滚奏。

音簇在亨利·考威尔(Henry Cowell,1897—1965)的《新音乐之源》(New Musical Resources)一书中首次从理论层面上提出此概念并明确其定义。美国作曲家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1874—1954)最早尝试使用音簇技法,他在《康科特奏鸣曲》(Concord Sonata)中运用了一块14.75英寸长的木条来演奏音簇,来表现他想要表现的复杂内容,造成了不同凡响的声音效果,不仅探索了新音响的产生,也拓宽了钢琴的演奏技术与技巧。如果说艾夫斯运用音簇技法拓展了钢琴音响与演奏方式的全新空间,那么,博尔科姆则更进一步将音簇与节奏组织、运音触键、音色音响相结合来展现不同音乐形象的声态特征和形态特征。

博尔科姆音簇标记表

音簇的声态特征表现为音组所带来的块状音响效果,而非突出单个音。因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同、宽度不同,博尔科姆特别注释:“如果因为手小而无法完整弹奏特定的颤音区域时,请尽量保证弹奏音簇两端的外围音符,并更多使用双手的第五指来演奏”。

另外,作曲家创新性地使用单手来演奏音簇颤音,方法是将手横置放在键盘上,白色的琴键是用整个大拇指和拇指连接手掌的部分来弹奏,用其余的手指弹奏黑键。另外,也可以运用四根手指的第二指关节来弹奏,抖动指关节和手掌部分。

核心动机——形态蜕变

除了音簇弹奏方法的创新外,博尔科姆拟物化地运用音簇颤音,还体现在《新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之五《蝴蝶与蜂鸟》中对自然界生物的声音和形象进行描绘,音乐织体所产生的音响高度形象化,用灵动、轻而新奇的音响,展现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自然风景画。此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音乐中那充满风趣、幽默的语境表达,以及一些调侃的形象氛围。

此曲中的音高组织方式和节奏表现手法的特点十分突出,其目的是描写蝴蝶和蜂鸟飘忽不定的飞行状态,少量的轻重音(light accents)带来更加不稳定的动力元素,在音乐中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效果。尽管节奏变化极为频繁,但其内在的核心动机形态是由一个单音加一个双音音程组合而成的,并最终演变成为三种织体形式,形象化了蝴蝶翅膀由窄到宽的形状特征,如上表中所示。

谱例.《新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之五《蝴蝶与蜂鸟》第9—13小节

在织体写作上,此曲音区跨越极其宽广,声部音色层次繁多。通过力度、速度、音乐织体的对比反差,为音乐带来了多重的情绪表达与音乐个性。

作曲家对演奏者在音色、情绪变化等方面的控制和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快板部分以跳跃性和声为主体,迅猛而狂暴;慢板部分多以平移或下降音型为核心,内敛而厚重,压抑着蓄势待发的爆发力。从乐曲第11小节开始,音乐织体转为空灵飘渺的微弱颤音,连续演奏这些颤音使听者在整体音响空间中体会到极致的细微变化,双手颤音声部之间的平行对话潺潺流动、若隐若现。

整首作品中音簇的运用使人充分联想到蜂鸟飞舞时快速舞动翅膀的优雅姿态,蜂鸟(hummingbird)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humming)而得名。这种世界上最小的鸟类每秒可以挥动翅膀15—80次之多,是唯一一种可以向后飞行的鸟,同时可以在空中悬停以及向左和向右飞行。此曲在模仿蜂鸟的形态和音响方面极为成功,音簇式颤音的上下、左右移动,伴随微弱的力度变化,仿佛在空中虚拟出了真实的图像,使人遐想联翩。

打击演奏手法和弦乐手法是现代风格钢琴作品的主要演奏手法,首先,打击演奏手法是把打击乐的形式融入到钢琴演奏中,钢琴的音乐创作中融入了敲击性的音响。

这种技法不强调音高变化的表现,其中起着主作用的是音响的节奏部分,重视的是节奏的特征。音乐意义范围内的旋律以及和声独立存在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将其与猛烈的打击节奏相配合,才能充分展现音乐的表现力,塑造出理想的音乐形象,而这些在预制钢琴和音簇的发明中又有鲜明的体现。

音簇就是较为常规的一种演奏手法,有很多的演奏技巧,例如琴弦上的滑奏等。

利用在钢琴内放置物品来转变共鸣方式的做法成为预制钢琴,它强调了一种较为诗意化的表现。

博尔科姆在音簇技法使用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即演奏家可以用单手快速演奏黑白键相间的多重颤音,无论在音响上、谱面上、弹奏方式上都达到较高的拟物化特征。在此之前,艾夫斯等作曲家们使用了一些辅助工具或手臂横压弹奏音簇,音簇颤音局限于只能使用双手交替弹奏,而博尔科姆的音簇运用很大程度提升了其表现力,颇具创新意义。

《蝴蝶与蜂鸟》中的技法拓展充分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钢琴作品中技法创新与艺术形象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创新技法不仅需要与音乐的力度、表情、语气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为音乐表现和艺术形象提供更多音响空间。

在巴洛克时期,音簇已经有了它的雏形,但是那是少数情况下,由于和声或对位进行的原因偶然产生的,比如九、十一、十三和弦的密集排列方式,或和弦外音的存在使得音乐中同时出现三个到四个相邻的音。

而传统大小调调式中没有相邻三个音是以两个小二度音程存在的,所以这些音听上去相对和谐一些,它们的存在都是有一个稳固的调性支撑的,如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 D. Scarlatti)的 Keyboard Sonata in D major 的这个片段。

除此之外,阿尔康(Charles-Valentin Alkan)、德彪西(Claude Debussy)等古典作曲家,莫顿(Jelly Roll Morton)、乔普林(Scott Joplin)等爵士钢琴家都用过类似这样的在调性中的二度叠置和弦。

威廉·博尔科姆,美国作曲家、钢琴家。1938年5月26日出生于西雅图。很早就显示出音乐天赋,11岁进入华盛顿州大学,随维罗尔(John Verrall)学习作曲、随雅各布松(Berthe Poncy Jacobson)学习钢琴,1958年获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开始钢琴演奏。后又在加利福尼亚米尔斯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随米约和梅西安学习作曲,后进入斯坦福大学,随利兰·史密斯(Leland Smith)学习,1964年获作曲博士。同年返回巴黎,在欧洲,他为德国的剧院创作舞台剧音乐。1973年起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讲授作曲,1983年成为全职教授,1998年担任作曲系主任。他曾为林肯音乐中心、耶鲁剧院等机构创作作品,也应邀为美国及欧洲的许多知名乐团创作。

威廉·博尔科姆作为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最强有力的开拓者之一,对钢琴音响和技法拓展的概念是前卫且富于想象力的,为了挖掘作品深刻的音乐内容而不断尝试将多种音色元素与技法相融合。

博尔科姆钢琴创作技法的拓展运用,一定程度地反映了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为创作与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当代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与音响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