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伟:秋风起兮秋虫鸣

秋风起兮秋虫鸣

安徽  江志伟

  又是“鸣笙起秋风”,又是“天凉好个秋”,窃以为,其“好”就好在“秋风起兮秋虫鸣”上。倘若说,春天是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催春阵阵催来的,夏天是知了“知了、知了”的蝉鸣长调唤来的,冬天是雪地里“汪汪汪、汪汪汪”拉着爬犁的小狗狗们拉来的,那么,秋天,则是秋虫“啹啹啹”、“嘀嘀嘀”的鸣叫声唱来的。正所谓“秋声一半在虫鸣”,一部秋声赋,半部是虫鸣啊。
  秋虫,一般被认为是专指蟋蟀,或者泛指秋天的昆虫,诸如黄蛉、金蛉子、蝈蝈等,古有“十三秋虫”之说。我只玩过其中的蟋蟀和黄蛉,这是因为,闻名于世的“屯溪大黄蛉”,本来就是我家乡的特产,故能近水楼台先得“虫”;而蟋蟀呢,则是因为我那书香人家的家中,祖祖辈辈留下了为数多多的蟋蟀罐、黄蛉盒等文玩器具及其秋虫之玩的传统基因,与其空着,不如养着,代代薪传,天经地义。
  “秋风起兮秋虫鸣”,不知愉悦过我童年、少年读书时代的多少个暑假时分的秋夜。顶着星光,潜入荒郊,打着手电,抓着丝网,一旦倾听到蟋蟀的鸣叫声,则立马蹑手蹑脚、闻声而去、屏息呼吸、轻翻砖头、悄拨草丛、快罩丝网,于是,网落蛩困、束手被捉。整个过程非常享受,妙趣横生,无以言说。那趣味,甚至远远超过了此后的蟋蟀罐中的喂养蟋蟀、用蟋蟀草撩拨蟋蟀和斗蟋蟀胜利后的振翅高鸣的欣赏等。其个中之妙,既有“过程是最美的”的原因,更有那过程中所学到的许多书本上、课堂中所学不到的小知识,诸如:最佳抓秋虫的时间,是处暑到白露这段时间;诸如:“叫声大的不放过,叫声急的不放过,叫声怪的不放过”的捉虫三窍门等。
  “秋风起兮秋虫鸣”,秋虫的鸣叫声之于我的感受,是那样的美好,它紧联着我的童真,紧联着我的乡愁,紧联着我的回忆,而且一直都是那么的诗意绵绵——秋虫,把耳朵叫醒;秋虫,把暗夜叫亮;秋虫,把诗情叫浓;秋虫,把童心叫返;秋虫,把乡居叫欢;秋虫,把人间叫暖……每一个意象都是一首诗,“叫”,则是它们共同的“诗眼”。
  其实,这番诗意绵绵的感悟,并非我的发现。由于“秋风起兮秋虫鸣”现象的颇具诗情画意,因此自古以来就深受过诗人骚客们的关注与吟咏,佳作连连:这里既有白居易的“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蛩”即蟋蟀),也有张来的“晚风庭竹已秋声,初听空阶夜蛩鸣”;既有范成大的“璧下秋虫语,一蛩鸣独雄,自然遭迹捕,窘来入雕笼”,也有陆游的“万物各有时,蟋蟀以秋鸣”;既有杨万里的“细听蛩声元自乐,人愁却道是它愁”,也有真山民的“蟋蟀数声雨,芭蕉一寺秋”;既有刘洗的“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也有徐卓的“乡国三千里,寒蛩总一声”;既有王令的“秋夕不自晓,百虫齐一鸣”,也有陈文述的“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端的是:古来声声秋虫鸣,化作诗句更动听。
  有两则关于“秋风起兮秋虫鸣”的轶闻也非常有趣,且留此存照,它们是:
  《英汉大词典》主编、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陆谷孙,有一段涉及“秋虫”的自述,非常走心,非常罕见,他说:“一到秋天,秋虫鸣叫声大起,这时故乡的草木、风物、氤氲,那些说不出的牵引力就会催着你回来。这是很难描述的情感,像脐带一样无法割断。”(《解放日报》2016年8月5日《陆谷孙的精神王国》)人们不得不叹服,在“催着你回来”回到祖国来的爱国教授陆谷孙的心中,那大起的“秋虫鸣叫声”的牵引力之大。
  当代著名朦胧诗代表性人物顾城,也写过这么一段涉及“秋虫”的文字,独具诗意,独具哲思:“在那些草中间,我听见蟋蟀的歌声,我想起法布尔书上的话,它说,满天星星都看着我的时候,我觉得最美丽的不是星星,而是这个小小的蟋蟀的歌声。一个小虫子,拉着它的琴,在一个很小的土洞里,不是为了赢得观众,只是因为热爱。这个蟋蟀和我们人一样有它的生命,它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支歌曲。”(顾城《顾城哲思录》)人们又不得不叹服,在顾城的朦胧世界里,那拟人化了的蟋蟀之美妙,堪称无与伦比。
  啊!秋风起兮秋虫鸣;啊!秋声一半在虫鸣……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江志伟,男, 安徽黟县人。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编委,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连心锁》、《皖南风景线》、《老街与少女》、《黄山松宣言》、《花山谜窟揭谜》、《黄山恐龙之谜》、《算神大位》、《花山谜窟》、《珠坛撷韵》、《算神大位》、《郑寒砚集赏析》、《徽菜飘香》、《走近程大位》、《韩再芬》、《周诒春》等多部,合著的有《黄山与徽文化》(与朱万曙、程亚星合著)等。此外,编有《旅游文学讲义》及其配套教材《旅游文学作品选》各一部。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0)

相关推荐

  • 秋夜何其多

    秋天来了,而秋天的夜晚,更是凉意沁人,也不再有夏夜的热闹.可以说,秋夜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秋天气息,不知不觉,让人的心也跟着安静下来.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秋也渐深了. 秋天来得太快了,好像夏天还没有走 ...

  • 秋聲一半在蟲鳴。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来自網絡」 首圖 |「齐白石画作」 写秋的诗句很多,"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 李玲原创散文丨木叶动秋声

    木叶动秋声 文/李玲 金秋八月,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总是透过阳台斜照进来,表现出秋天少有的妩媚.我窝在沙发里,望着窗外,感觉是在金色的城堡里,守望秋的宁静. 我把慵懒的目光从电视屏幕上缓缓移开,转向阳光 ...

  • 蟋蟀轻吟唱秋风

    文:杨晓光 一阵秋风刷低了天地间的热度,蟋蟀仿佛一夜之间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齐刷刷地吟唱起秋风颂.在草丛里.土块下.石缝间,纷纷亮翅调试音色,凭借它们的独门绝技,迅速擢升为秋虫演奏天团的第一把小提琴. ...

  • 古人说伤春悲秋,为什么我们总在秋天叹息?

    物道君语: 有些东西必然是失去过,才会更加珍惜. 今年,你有没有听过秋天的声音? 我听过.在南方小城的一个高铁站外. 那天晚上的等车间隙,随意坐在广场花坛边.站前广场很空旷,草坪低矮,月光敞亮,路人却 ...

  • ​秋天的虫鸣

    秋天是一个很有趣的季节,不仅有霜林染醉,秋水长天,即便是秋虫也有不一样的情趣. 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不仅树上硕果累累,地上也是虫鸣满地.各种秋虫,比如蚂蚱.蟋蟀也长大了,可以用鸣叫来宣示自己的存在,告 ...

  • 秋天的虫鸣

    读到"秋声一半在虫鸣",疑惑了一会,又静心听了一下,果然秋虫唧唧,与夏虫一样热闹.秋天在印象里是安静而寂寞的,秋风.秋雨.秋水.秋日.秋月,都寂寥而凉冷.秋叶是温暖的,却毕竟已经凋 ...

  • 《汉字的图画》第六篇:天凉好个“秋”

    一.读:<诗经·豳风·七月>(节选)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qióng)窒(zhì)熏鼠,塞向墐(jìn)户.嗟(jiē)我妇子, ...

  • 江志伟:非遗“撕字书法”两度撕上世博会

    非遗"撕字书法"两度撕上世博会 安徽  江志伟 蒋劲华先生,是一位曾经两次将他的非遗"撕字书法"绝技撕上世博会的奇人:2005年5月20日开幕的日本世博会安徽周 ...

  • 江志伟:萧龙士与齐白石的89岁——《老少年》名画背后的故事

    萧龙士与齐白石的89岁 --<老少年>名画背后的故事 安徽 江志伟 萧龙士(1889-1990),国画家.原名品一,字翰云,因耳背而别署龙士,遂以号行.安徽萧县人.擅画兰.荷 ,早年曾受教 ...

  • 江志伟:今日沙家浜

    今日沙家浜 安徽黄山 江志伟 春来碧水绿,芦接蓝天,鱼欢鸟唱; 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 沙家浜来归,情系沙家浜,于是,又一次把玩这幅抄自沙家浜风景区的楹联,就又一次忆及不久前的沙家浜之行. ...

  • 江志伟:从一首名诗说开去

    从一首名诗说开去 安徽 江志伟 这是一首无名氏的名诗,其名就名在当年的胡耀邦辞去总书记后接受记者的专访时,就曾当场背诵了这首诗,你说它有名不有名.这首名诗是这样的:"琴棋书画诗酒花,从前日日 ...

  • 江志伟┇姚华亮和他的红色展览馆

    姚华亮和他的红色展览馆 安徽 江志伟/文 王运选.陈辉铭.汪苹/图 爱党爱国拳拳心,自办展馆第一人;废寝忘食搜集"五史"资料,呕心沥血创办红色展馆.在安徽省休宁县东临溪镇汊口村,8 ...

  • 江志伟:春满人间正清明

    春满人间正清明 安徽 江志伟 春满人间正清明,神州处处杏花村,慎终追远去扫墓,代代薪传好家风. "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因此人们把"清明"喻作" ...

  • 江志伟:黟县女婿黄炎培

    黟县女婿黄炎培 安徽黟县 江志伟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中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中国职业教育的首创者.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上海浦东川沙县 ...

  • 《作家专栏》总第098期:鲁迅与邮票|江志伟(安徽)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温故知新.感恩2019,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和纸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和纸刊的成长.微刊和纸刊已 ...

  • 《作家专栏》总第104期:巴金与集邮|江志伟(安徽)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温故知新.感恩2019,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和纸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和纸刊的成长.微刊和纸刊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