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没有思考能力的我们好运
很自然的,在经历了烦闷的方案商讨之后,客户显得有些不耐烦了,问到,你们之前有没有好的实施案例?
这时候,我有点紧张了。我说有啊,我有点担忧的打开了表现较为出色的客户的方案、项目实施报告、现在每个季度的现状追踪报告。
我一页页的讲述,翻动着PPT。
“等等,等等,刚刚那页PPT。”主管说道,并且原本已经显得精神涣散的眼睛又变得炯炯有神起来。
我翻回到那张标注满参数的PPT。因为事先约定不能拍照,于是主管吩咐工程师小心翼翼地记录着。
在工程师记录的时候,我一旁强调说到,“这些参数都是依照这位客户的实际状况,采集数据,通过计算而得。可能对咱们这个项目参考意义不大。”
“恩,知道的,我们只是参考下。”主管回答道。
在看完了客户案例之后,工程师也记了满满记了3页纸的图形、参数。主管表示今天很愉快能和我交流,并表示如果项目有新的进展,他会随时通知我,综合看下来,这个项目应该会让我们公司承接。
在出门的一刻,虽然外边是一条运土车穿梭、灰尘飞扬的坑洼马路,我依然觉得空气清新,因为,在经过2次会面,无数次电话交谈,跟踪半年多的项目,终于有个结果了。
过了一个星期,却毫无动静。于是我打电话咨询了那位记录参数的工程师,他是引荐我去做项目的人。
“真不好意思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老板突然说准备自己搞了。他觉得参数大部分都有,我们公司情况应该和对标公司情况差不多。自己搞可能费用低一些,所以…… 真不好意思啊。”电话那头我原本熟悉的声音顿时感到陌生了。
“没事的,正常的,总归选个较优的方案吧。”我淡淡地回答,但心里面已经甚至有些愤怒。
我预期的事情发生了,我当时的紧张得到印证了。我特别担心别人问我要案例资料的原因就是,我担心别人照葫芦画瓢,不思考中间的逻辑形成关系,只要像个样子就行了,最终我的努力白费,客户也得不到好的结果。
挂了电话,回想起做标杆企业学习培训的朋友说过
“其实大部分人的目的就是去旅游,去交一些朋友。至于在标杆企业学习到了什么,其实是相当浅显的。
第一别人标杆企业也不是傻子,真正能被模仿的核心事物能拿出来说嘛?
第二有些时候,那些标杆企业里面的人,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企业的核心。
所以最后
要么就是说根本没办法模仿的东西,比如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个东西你叫标杆企业里面的所有高管出来再造一家公司,也未必有相同的企业文化,何况别人呢?
要么就是说一些被别人模仿了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介绍一些仪器设备。
所以关键还是要思考标杆企业怎么做到这样的,然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问问题,尽可能挖掘各种蛛丝马迹,然后回去试图拼接出标杆企业成功的逻辑,可惜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我做这行有7年了,少说也带上千人参观学习了,这样的人我就碰到过2个。大多数人是学习好了之后,就回去作报告,告诉大家以下结论:线边的物料区只能留2米,XX工艺最好用XX品牌……
我们开始做这件事的初衷也和你一样,也是很积极向上的,是想建立的这样的培训渠道,让中国的企业家学习先进的经验技术,也不想像现在为了抢生意还要设计招待他们去吃喝玩乐。你说这是我们的错?还是那些来学习的老板、高管的错?”
当初听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我有些许震惊,但只是认为官僚们腐败的做法,但是这段话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不断被验证,认识到这种现象存在的范围不断扩大。
今天看到一份关于线平衡的实施案例,稍加借鉴修改,这个案例一个月后就能出现在我的毕业论文上,不管我有没有见过生产线。
今天看到一份岗位柔性表,稍加借鉴修改,这张表一周后就能出现在我的培训方案的PPT上,不管我懂不懂这个用来干什么,反正看上去很高级。
今天看到其他国家的工业战略实施计划,稍加借鉴修改,这战略实施计划一年之后,就成了我大天朝的计划,不管我们现在工业是什么样的基础。
…………
似乎所有的工作包、方案内容、学术论文的产出都不需要经过思考这一“低效”模式,经过“借鉴”优秀资源(有些时候甚至是垃圾资源)快速搞定眼前事物才算是“高效”模式,才是聪明做法。
我真的无法理解这样的一种停留表面、不深入思考、拿来就抄的氛围居然能够如此持久、如此广泛的存在在我们身边,甚至有时候真的相信这样的做法就是真理。
哎,最后,祝没有思考能力的我们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