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多肉开始变美的季节了,撸叶片的时候不仅想起当年初弄多肉时
秋天来了,天凉下来了,一年之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静悄悄地来了。
不仅人脱离了酷暑的折磨,多肉植物亦是,终于迎来了属于它们美回来的季节。
昨天又去看了看露养在一个院子里的我的那些心头肉,今年夏天没遮阴也没遮雨,完全露养,在上海完全露养还能剩下一大部分,着实令我欣喜。
这也多亏今年温度整体没有太高的缘故,若像往年三十八九度甚至四十度的天气,估计也剩不下几颗。
欣喜之处还在于,一个夏天过去,这完全露养的多肉叶片都厚了很多,像唐印火祭这种本来叶子很薄的肉肉,也变成猪耳朵一样肥肥厚厚的了,触摸起来很有质感。
这是它们为了应付酷暑的一套自我防御机制。
你越晒越热越干燥,我就越变越厚,尽量地多储存一些水分在自己的叶片里。而那种不见阳光或者遮阴过重又没有断水的肉肉,叶片不仅不厚,反而变得比度夏前还薄,而且绿油油一片,甚至徒成豆芽菜。
不过,不管徒长的肉肉还是变厚的肉肉,从现在开始都要变美了,这种美会一直持续到明年的春末夏初。
很多新手都是在春天的时候才知道多肉,看到别人养的多肉美得不行,于是就开始入坑,往往夏天到了还不能收手,结果还没美几天,因为没有度夏经验,一个夏天肉肉便徒的徒,死的死。
其实有养肉经验的人,都是从秋天开始入手,来年春末就收手了,即使再入也是看着好度夏的品种入。
做任何事情都是熟能生巧,养多肉也是,只有多经几个冬夏,才能把多肉养好。
昨天还扒了几个多肉叶片,分别是初恋、冬美人和马库斯,先晾在家里,静待它们出芽发根。
看到这些多肉叶片,不仅想起几年前刚开始接触多肉时。
2014年的春末夏初,我们当时刚辞职回老家不到一年,偶然在网上了解到多肉植物。
于是便驱车先去苍山(兰陵县)大棚参观,花了三百多块,只买了几颗,又到淘宝上买了一些叶片,在网上搜养殖方法。
(当年在大棚看到这么大一颗芦荟,合影一张)
(当年苍山大棚的主棚)
(当年苍山大棚的主棚)
那时因为在老家,不仅能很容易地弄到河沙,还能很轻松地淘到煤渣。那时候县城很多早餐店还用煤球,每天都会有燃尽的煤渣扔在店门口。
拿回家用水浸泡,再晾干,拌上河沙,拌上园土,就是很好的天然多肉用土了,用不着去买泥炭土。
多肉越弄越多,后来就搬到了娘家大棚前沿下。待到秋天一过,天冷之后,就筹集了资金,弄起来了多肉大棚,四处进了各种各样的肉肉。
土倒也经济,因为守着个汶河,找人用拖拉机拉了两车河沙,又弄了些稻壳炭,搅拌一下,大棚里垒上花畦,直接把河沙和稻壳炭铺在花畦里。
掰了多肉的叶片晾个几天,一片片,一行行地摆在花畦里。
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那时候却有着无限的热情,仿佛摆的不是多肉叶片,而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希望。
(这三张照片是我朋友圈存的最初多肉大棚的样子)
天天泡在大棚里,一干就是一天,不觉得晒,也不觉得苦,更不觉得累。
看着多肉出芽发根,渐渐长大,说真的,那种感觉比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还喜悦。
(朋友圈里当年发的图片,再看还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自己的孩子看不够)
时过境迁,2014年到现在,倏忽也已经七年过去了。
这七年,也算是和多肉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我不仅喜欢多肉植物,也同样喜欢大自然中的其他植物。
它们就像老朋友一样,虽然一年四季都在变化,但是年年它们都会这么走一遭。
来了又去,去了还来。
这一年四季,对多肉来说,就是美了又丑,丑了又美。
养它们,确实有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