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石宝镇朱琢光先生办学育人轶事

记古蔺县石宝镇朱琢光先生

办学育人轶事

朱海广

巍巍乌蒙山,绵亘川黔;

滔滔赤水河,环绕古蔺。

在古蔺县石宝镇兴龙村,有一文人朱琢光先生办学育人的事迹,值得流传纪念。

朱琢光先生是我的二伯伯,他系旧时师范生,家住桐子塆(现兴龙村七组),生于1908年,1956年病逝。生前任民国时期乡民代表,在族中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
桐子塆住宅是长5间木架结构瓦房,还有3间转角廂房。有二、三十棵大柏香树和一片大竹林环抱,离天生桥只有一里路之遙,真是青山绿水好地方。(柏树林在1958年“大跃进"中,被砍伐烧碳炼钢了。)
我的父辈三弟兄,大伯朱琢云(务农),二伯朱琢光,我的父亲幺叔朱玉堃,号朱俊,小学教师。于1942年外出参加抗日远征军,一去杳无音讯。
回忆二伯形象:身着长布衫,脚踏力士布鞋。瘦削中高的身材,瓜子脸,一双明亮的眼睛,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

▲兴龙村

兴建宗祠,发展家族

古往今来,国家有史,地方有志,族有祠谱,人有祖宗。犹如水有源头,木有根本。寻根问祖,血脉相承。修建祠谱的目的,在于追本溯源,认祖归宗。继往开来,承先启后。具有存史、教化的作用。引导族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祖敬老,睦邻和亲,奉献社会。

1944年,朱琢光先生找族长朱渔海等商议,决定修建宗祠在大坪子铁蛇嶺,一世祖朱万禄墓地背后。自己带头出资,动员族人修建朱氏宗祠,长三间木质结构楼房。里面设置神主牌,记载族人各辈行的姓名,长幼有序,他还亲笔题写木雕刻“邦家之光"的金字匾额钉挂在大门顶上。
並刻写了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恆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和大塝文秀才朱尔亮“哀弦曲:天定美良缘,天定美良缘,誓同山海固,齐眉到百年,同心蒂,并头莲,不羡双栖燕。……"等朱氏文化,供于祠内,教育后人。
祠堂修好后,每年要召开清明会、孔圣会,搞祭祀活动教育族人。宗祠建成,也为后来办学校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兴办学校,培育人材

朱琢光先生,为了提高亲人和族人的文化素质,早就有创办学校的念头。1944年,开始是在桐子塆家里请了李现邦、罗渊、朱海秋等几位老师,以堂屋和廂房空屋为教室。体育活动场地,除了屋前有30米长6米宽的石坝子外,还把宅边一块田辟为操场。用两根竹竿当篮桩,支撑的篮板是由竹片编成,竹篾条编成圆形篮圈。当时没有皮球,就用书写的废纸用麻绳扎成球形大小的纸疙瘩当球使,分两队比赛蹦瓜、投篮等,乐在其中。

学校办了一至五年级,开设语文、数学、社会应酬、常识课,还选学幼学琼林、古文观止等。朱琢光先生文化底蕴和造诣很深,他当校长还亲自给学生讲课。我和二伯的儿子大哥朱海渊、二哥朱海源以及大伯朱琢云的儿子朱海宽弟,就是在天生小学启蒙读书的。
我记得启蒙的语文课不是《人之初》、《百家姓》《三字经》之类,而是抗战课本,第一课是:呜呜呜,呜呜呜,敌机飞来了!第二课: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爱中国。有的我记不起了,其中有一课叫《五三》:莫提“五三",提起“五三”,既痛且残。敌人的枪弹炮弹,打穿了济南城垣千万眼,人民被杀无其数,老弱妇孺不能免。我外交官提抗议,链脚枷手入牢监,割去耳朵挖眼睛,人人看见都心酸。勿忘国耻铭心上,血债必须要偿还;大家努力齐抗战,旧恨新仇齐清算。
在授课中,我还记得二伯教了一首散文诗,不知是他写的还是谁写的?《月下泛舟》:良宵景色清幽,我驾驶一叶扁舟,在湖上遨游。只见湖山隐隐,湖水幽幽。爽朗朗的明月,与天地沉浮;暖洋洋的和风,把银波吹皱。我陶醉在这大自然里头。好像云岛里的仙人,无虑无忧!写得真是如诗如画,情景交融,优美极了。
亲友和族中子女,纷纷来校上学,共有七、八十人。学校取名天生小学。学校一切开支和教师生活都是朱琢光先生私人负担。1946年,天生小学参加了古蔺县政府在大村东三区举办的全县文化竞赛活动,各项比赛活动中,学子李仕朝获取五年级语文考试第一名,朱玉澄获取第二名,我和朱海波参加演讲比赛也获奖。一时天生小学名声大震,后经县批准,天生小学命名为天生保国民学校,朱琢光先生任校长,教师工资由县拨款补助开支。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第二年将校址迁往朱氏宗祠的祠堂上,在学校侧边辟了操场开展体育活动。又从古蔺聘请了朱宗伦、杨桂华等老师任教,开办一至六年级,学校增设了历史、地理、自然等课。六个年级学生共有两百多人。

行善积德,护佑党员

朱琢光先生在办学期间交往中,结交了不少进步人士。如共产党员严子厚,他就写了一首诗赞道:《有感于严子厚等避难于天生小学校任教》“竹解虚心是我师,茫茫何处究何之?早想结交天下事,而今方得我相知。"严子厚同志还为天生保国民学校写了校歌,歌词是:巍巍天生桥,长虹挂空中。江山无限好,惜我苍生穷。睡狮何日醒?病夫何日强?贪官豺狼凶,百姓遭灾殃。担寄我肩上,立志实“三民"。赶走倭寇和污吏,人民才得享安康!

▲天生桥
在临解放土匪猖狂时期,一些共产党员四处避难。朱琢光先生利用他乡民代表和学校校长的身份,护佑水口王定华、王定贤等共产党员的安危,安排他们在家里吃住,顺利度过难关,做了不少好事。
又如出资在天生桥上,修建了长五间土木结构房子,取名“号上",开了一家药铺和一家铁匠铺。药铺由外河人戚庐彬医师一家管理,铁匠铺由大村李家寨徐炳荣父子一家管理。方便了当地老百姓治病和维修农具,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
解放后,天生小学改名为现在的兴隆小学,发展成六个年级14个班(含两个学前班),教职工近30名,学生569人,在校寄宿生达300多人。被评为四川省先进集体,古蔺县师德教育示范基地,並将打造成全国乡村寄宿制名校。校长朱红远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百名先锋模范获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证书。学校还组织师生参加县区各项体育运动比赛,获得奖状无数,不胜枚举。从兴隆小学(原天生小学)走出来的市县乡村干部和大学生,彼彼皆是,就不详述了。
朱琢光先生,一生为人正直,和睦邻里,创办学校,从教育人,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並做了许多善事,深受群众好评。在之际,特撰此文留传纪念。

天生桥上一文人,

《古蔺文存》载其名。

琢光先生历苦辛,

办学育人令人钦!

(海纳百川)

古蔺县石宝镇兴隆小学现任校长朱洪远(朱琢光先生的堂侄孙)

作者简介

作者朱海广,古蔺县石宝镇人,83岁。

系中共党员,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会员,古蔺作家协会会员,蜀南诗人。

原古蔺城关二小、太平小学、石屏小学教导主任、石宝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皇华中学校长,古蔺县教育局退休。

著作有《繁星点点》海广诗文集、《楹联集锦》、《草书常用五千字》等。

图 | 赵中国等

文 | 朱海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