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就是一种养生

聊天就是一种养生

前不久看到一个帖子,说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地方是管记忆的,叫“海马体”。按常理,海马体细胞的生长是不可逆的,不会再生的,所以随着日渐衰老,人会变得木知木觉。但是,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一位89岁的老人,其海马体细胞居然会再生。这表明,只要科学用脑,就可以保持大脑健康,改变老人的“三等公民”状态。

什么叫“三等公民”?就是老迈昏庸,整天无所事事,吃了早饭等中饭,吃了中饭等晚饭,等吃、等睡、等死。帖子告诉人们,科技先进所带来的人间福利,并不一定全然是好事,比如现在电视、手机普及,屏幕上异彩纷呈,许多老人就整天看电视、看手机,这种听起来似乎是连接外界社会的交流,其实是一种相对单向的沟通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并不益于老年人生理质态的提升。

专家认为,家长里短的聊天,倒是大脑运动的最好方式。因为,在聊天时,你会看着对方,注视人家的表情;你的大脑会思考,组织应答中要讲的话;你的运动神经会工作,所要讲的话才会出来;你的听阅皮质会活动,从而理解别人所讲的意思,检点自己所说的话有没有错漏。所以,你在讲话的时候,“整个大脑都是亮的”。而整天坐着或躺着看电视、看手机,天长日久,就会成脑子不会主动运动的“马铃薯”了。

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当年,在原生态的环境下,人们最主要的休闲活动就是喝茶聊天。夏夜月下,清风徐来,乡村场上,里弄屋边,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会搬出各式各样的坐卧器具,一把薄扇在手,拍蚊纳凉逍遥,“扯扯老空”,谈天说地,便是极好的晚间节目。平头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把日子过得平和安宁,人与人之间有一份相濡以沫的和谐温馨。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喧嚣浮躁,却少了那种随和淳朴的交流,困守在水泥森林里的人们,居住的密度大了,人心的距离却远了,近邻往往不相识,对门常年无言谈,无奈的孤独,人间的寂寞。

也许,正是怀念当年,各种聚会应运而生。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吃什么或许不再那么重要,人们就想通过聚会这种方式,围坐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找回当年的记忆,丰厚情感的粘度。

所以,“人老话多”并不是件坏事,少言寡语既不利于情绪发泄,更不利于大脑运动,经常与人聊天说话,有益身心健康。有时会想,为什么就总体而言,女人比男人更长寿?其中的原由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或许是事实:相对来说,女人比男人更易于情绪外露,更显得话多,更具有话语权。在不胜其烦的说话交流中,女人傲娇地站上了长寿的峰巅。

年轻人往往都会嫌年岁大的人唠叨、啰嗦,尤其是工作一忙,琐事缠身,往往会忽略与长辈们的日常交流,许多老人所深感的孤独感,就是源自日常言语交流的缺乏。曾有老人与打诈骗电话人兴致勃勃地一聊就是半天,当问他们为什么如此时,回答竟是,知道对方是诈骗的,但平时没人与之说话,能聊上几句,也蛮好的。还有,一些非法营销活动,拉场子,送礼品,推销伪劣商品,参与者往往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当善意劝解这些老人不要上当时,老人们给出的回应竟然是:这些年轻人热情地接待、和气地说话、体贴地关照,哪怕受骗上当,也无所谓。

日子过好了,步入老境的人们开始关注养生,以期延年益寿,其方式方法林林总总,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非是讲究吃得健康、动得适度、玩得开心、睡得踏实、活得舒坦。也许还应当添一条,那就是“聊得畅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聊天,脑有健康。尤其是年轻一代,常回家看看,多与长辈老人说说话,就是一种孝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