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板:巴萨和拜仁积极性上的差距是心理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是拜仁和巴萨在8比2后首次在欧冠重遇,坐镇诺坎普的巴萨最终未能迎来复仇,拜仁凭借莱万多夫斯基的梅开二度和穆勒先拔头筹,让巴萨输得毫无还手之力。相比分数更难看的地方,或许是巴萨上半场高位逼抢的积极性,以及下半场战术执行严重不统一的纠结心理。这将是科曼能否带巴萨重拾信心的又一特大难题。
上半场:高位逼抢积极性上的区别
趁着大胜莱比锡的势头,拜仁继续沿用了自己炉火纯青的4-2-3-1打法,而巴萨方面,虽然明面上3-5-2(3-1-4-2)阵型,但实际上巴萨的站位流动性很强,有时是4-4-2,很多时候又是4-3-3这种巴萨传统阵型。在开场初期,我们从阶段性实际站位,就能看出巴萨全队上下意见不统一的地方。但细想一下,也属情有可原,毕竟三后卫体系任谁都不敢随便对拜仁使用。于是,伴随着防守压力不断增大,巴萨阵型也在发生变化,最终彻底在首粒失球后彻底站回3-5-2。
上半场,拜仁的进攻很稳,可以说是张弛有度,相比过往的疯狂“高位逼抢”,纳格尔斯曼的整体战术站位相对均衡了很多,也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效果,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拜仁进攻方向很广。必须夸赞的仍然是穆夏拉,从上半场前半段的热点图就可以看出,巴萨疲于应对拜仁的右路进攻,而拜仁也试图从最多的角度控制全场节奏。同样,这个时间段的热点图对全场战术的窥探也有极大的作用,譬如:虽然巴萨阵型名为3-5-2,但中场只有老将布斯克茨的单后腰,很多时候都是3-1-4-2的站位。
所以为何说拜仁的进攻范围更广?很简单一点,结合这个时间段的热点图和比赛实际情况,其实不难发现,拜仁的进攻不会急于某一条边路的强攻,而是先在后场选择巴萨防守兵力相对较少的一边。这是弗里克时期开始一直都在执行的基础战术,也是拜仁进攻更张弛有度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是4-2-3-1战术的立足根本,也是和如今流行的3-5-2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一条边路上始终保持两名以上球员配置的可选择线路,肯定是要多于单边翼卫结合影锋拉边的。这就是3-5-2面对4-2-3-1的弊端,虽然如今3-5-2面对4-2-3-1胜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弗里克改造和延续的拜仁4-2-3-1体系下,3-5-2总会被抓住这点弊端。当然,拜仁防守更多的时候,也都是把巴萨往边路“逼”。
还有一点,就是拜仁确实通过最近的一次交锋拥有了极强的自信心,这是毋庸置疑的。过往战绩总会随着关键战而不断积累信心,哪怕球员阵容早已全部改变,这在足坛历史上不乏先例。在此不用多说,这点在下半场科曼主动变招换人后尤为明显。
最后,就是高位逼抢战术上执行力度的不同,同样的控球局面,如果巴萨连续传球超过5球,拜仁会立刻加紧逼抢程度,甚至不惜黄牌。印象比较深的是20多分钟时,巴萨右路一连串的华丽传球后,格雷茨卡立刻选择了合理冲撞上身体。反观巴萨,防守基本选择只是在禁区内外囤积防守人数,宁可围而不抢,也不愿意主动上抢承担犯规失位等责任。所以我们再看看穆勒面对巴萨的第7粒总进球,便不难理解。努力囤积禁区线内外的防守人数,这种看似有效的防守,其实节约不了太多体能,也会浪费很多由攻转守的机会。
此消彼长是受场面局势不断影响而变化的,比赛进入上半场前三分之一阶段后,巴萨的阵型基本定格为名为3-5-2,实为5-3-2的阵型。可即便投入如此多中场兵力,中路防守也比较成功的情况下,巴萨在穆勒攻入首粒进球时,控球率和传球成功率都不如拜仁,射门转化率自然也不如拜仁。
一点可以侧证的数据:排出5名中场的巴萨,中场总共传球数高达133次,占据全队半场传球数的44%,而拜仁三中场传球次数仅有88次,只占拜仁半场总传球次数的31%。可是实际传球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拜仁的中场传球没有1次进入禁区,而普遍发生在巴萨半场,而巴萨的中场传球虽然也有边路包抄,但普遍集中于两条边路的协防和中圈内的应对。这也更明显的证明了我们此前所说的3-5-2面对4-2-3-1的弊端。
如此上半场,巴萨尽管传球数多一些,但控球率不占优也很合理,因为没有转化的机会。
下半场:不是科曼自我否定 是不信任!
下半场易边再战,科曼并没有选择中场换人,但巴萨明显加强了中路进攻,这是一个需要冒不小风险的手笔,但是否值得,还有待观察。至少下半场前十分钟,巴萨在中路开始有了连续进攻。主动加强中路进攻,下半场初期确实在中路形成了有效的攻击力,也多少打断了一些拜仁的节奏,但是这种战术对边路的投入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很快被萨内敲山震虎。
挺过10分钟后,当巴萨需要稍缓体能时,“围而不抢”的防守很快出现问题。因为弗朗基-德容和佩德里在中场的防守仅仅是轻微偏右协防,所以一旦当拜仁增加进攻方式或者进攻群较为接近,我们很容易看到巴萨身后的空白区域。通过莱万进球后第一时间的,佩德里和弗兰基-德容对比穆夏拉、穆勒、莱万的热点图,我们更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点,所以穆夏拉和莱万都有补射机会,根源上是巴萨的“屯兵战术”及一些“围而不抢”的想法过多。如果谁都不愿意为失球负责,拜仁的第二粒进球不可避免。
很快,第二粒失球后,科曼的换人再次显现他“激进”的一面,他用18岁的小将德米尔和16岁的加维换下罗贝托和布斯克茨,试图彻底放弃中场弊端,直接打攻防两端的极端战术。这一点在巴萨去年联赛争冠末段接连失利时曾数次出现过,相信巴萨球迷印象会更深一些,因为笔者看巴萨去年最后几场大掉队的比赛,包括第二轮国家德比,在60分钟开始就会选择一半人全力防守、一半人全力进攻的战术,这显然不是“老祖师”米歇尔斯留下的“全攻全守”。
眼见无效,科曼5分钟后又再次作出改变,他又用明格萨和库蒂尼奥换下加西亚和卢克-德容,战术意图也更加明显。或者这这种换人也有锻炼新人的意图,但更多都是顺应局势明知不可为的无奈选择。为何?因为场上已经出现球员实际执行明显不统一的现象。当然,巴尔德换下阿尔巴,只是出于体能考虑的对位换人。
与此同时,拜仁也用卢卡斯换下了帕瓦尔,这也是出于保护帕瓦尔的目的。上轮德甲关键战之前,“德甲技术分析服务”认为刚刚复出才和全队合练一天的帕瓦尔肯定不会出现在对阵莱比锡的比赛,可正是帕瓦尔的优异表现,让拜仁这两场比赛都解决了右路防守问题。两场比赛都在60分钟多被换下,显然现在的帕瓦尔只有这样的体能。随后,纳帅又用格纳布里换下了穆夏拉,一次常规性对位换人。
一波换人之后,拜仁明显放慢了比赛节奏,比赛一度有点“温吞水”的感觉,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进入了到最后15分钟。科曼的换人意图是很明显的,但是场上的巴萨球员显然不愿意“重蹈覆辙”,也没有过度投入进攻,尽管还是抵挡不住拜仁的进攻,但球员们显然不愿意再像上赛季最后联赛阶段一样去执行科曼“疯狂”的战术。
纵观全场,纳帅算得上识大体,把最后的换人名额都压到了80分钟后,也立竿见影般取得了第三粒进球,可是所有人都很清楚,拜仁下半场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收着踢,毕竟连续两场强强对话和刚刚结束的“FIFA病毒”,也是拜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如果不是科曼和萨比策最后十分钟上场,拜仁或许都不会再发动进攻。
为何说巴萨球员不愿意全力执行科曼的战术?数据上看,很简单,上半场两队跑动距离相差并不大,全场结束后却足足相差了15km!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只能惊讶于数据,却不敢妄论球员的内心,或许他们心中反攻的信念远低于不重蹈覆辙的保守思想。可是无论如何,这是科曼执教巴萨的问题,却依旧没有改变。
科曼放弃高位逼抢,或许是出于自身硬实力上的考量,可又想学习巴尔韦德放手一搏,显然也让巴萨众将士放弃了对科曼的信赖,我们常说“将帅一心”,其义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