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利:同官方泉怀古
黄堡文化研究 第378期
同官方泉怀古
王顺利
在铜川市印台区北关,区人民政府左侧对面山下,有两处流淌己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泊泊泉水,至今百姓市井人等已然一年四季在这里取水用于生活,成为铜川一处活的历史遗存被人们所光顾。
唐代自六一八年至九零三年共计二百八拾五年,现印台区的行政建制称谓虽经几个朝代的变更,但延用同官县建制这一地名是最长的。位于现城关街道办事处揚家砭南沟沟口左侧有一口泉井,它南,北靠山,东临方泉小区,西距济阳寨百余米。井的左侧为一条自然沟叉(南沟),上侧一座百年拱型石桥陪伴着它。如想一睹它的芳容,从原铜川师范学校和市一中操场中间这条路直行就到了杨家砭村,往里百十米就可看见。另一处方泉井北临原师范附小,南临市老干局,东临方泉小区,西接揚家砭村,前几年已经整修,青砖铺地,垒有花墙,两处方泉南北直线相距约二百米。这两口井始建于唐代,早先井傍墙壁镶嵌一块高一米五,宽一米石碑,上方蟠首,碑中部刻有"方泉″两个柳体大字,额题书"唐光禄卿呂公之颂″。此残碑现存宋塔文管所。
椐民间传说,唐王北上前往玉华宫行宫避暑,一次路过同官县城歇息,县官亲自泡茶恭敬递给唐王,徐徐品过之后,连声称赞:"好茶,好茶!″随后问道:"用的是哪处水能泡得如此好茶来?″县官忙答曰:"是用城西山脚下方泉井水泡的。″唐王听后,又知这方泉水,锅底久煮无渣,甘甜润喉,便命侍者,今后每年或是在京城处理国事,或去玉华宫避暑,均用同官方泉井水为朕专用御水。
站在井口不远处,不时有村民和远处居民前来取水,有担挑的,有提桶的,有用手拉车的,形形色色大小不等的容器五花八门,想来此处泉水名不虚传。望着若大这口井沿长满青苔,石条圈砌的水井,思绪不由把人带回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我仿佛看见,在此居住的先民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做,在赤日炎炎的山上,匠人们个个赤胸露背,两人一伙,你撑钎,我抡锤,一下一下将石头劈开,再把石料凿成长两尺不等,宽一尺,厚十公分的石材,用绳索捆好,将每块重达七八十斤的石材从陡硝的山路上一步一步把它抬到泉眼边,成百块石材就是用蚂蚁搬家的办法抬下来,砌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长一米二,宽一米零二,深四米的这口方井和北面另一口方井。
站在井沿边,蓝天里一朵白云在一池汪汪井水中飘过,微风吹来,井水荡起层层涟漪,一股清爽湿润的凉意扑面而来,让人顿感心清气爽,惬意尤然而什,好不痛哉!我想,当处这口井建好后,一定是人声鼎沸,唐代世井人等,妇幼老小欢乐之情难于言表。妇女们三五成群端着装满衣衫裤袜的木盆,孩童们手里替婆婆,妈妈拎着木桶和棒棰,嘻闹着拥向井沿的周围,婆媳妯娌们选好位置,一边洗衣,一边或论你的衣衫长短,或说李家才娶的媳妇好看……娃娃在一边嘻水玩耍,你追我赶,不时有下山劳做后的男人们走上前来,随手在桶里掬一瓢泉水,仰头一陣痛饮,瞬间解了一腔口干舌燥之苦,好不痛快。
这两口泉井,终年不断的给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提供泊泊之甘露,是一种难得的福份。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它是地下河水受地理地质环境条件下的挤压,通过地层不规则的地缝而涌出地面的地下河水。此处地质构造,因长期处于较稳定的地质状态,是产生水量长期涌出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生成现象。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到千年炉火不灭的陈炉镇,它生产陶器的历史能延续至今,一是有丰富的陶土资源,二是有一代又一代制陶艺人的接续。北关这两处方泉和它有一曲同工之处,一是有生生不息的泉水涌出,二是先民们用石材垒砌成泉井,并延续现在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方便。劳动人民用智慧让两处自然资源变成千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贵财富,在印台不大地域里,相距几十里,能存有如此强生命力的历史遗迹在全国区,县行政辖区内少之又少。它是铜川人的宝贝,是我们值得庆幸的,更是要倍加珍惜的。
由此,我更深深体会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句话的真正意含,保护耐以生存的这块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2018年1月3日
王顺利,退休职工,原在铜川某央企煤矿从事机械维修工作(钳工),后调入企业工会,专职企业职工文化宣传工作。曾先后在省,市,企业报刊等刊物发表各类体裁文学作品一百余篇,二O一七年初,重拾拙笔,在一些网络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随笔近四十篇,评论十余篇。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