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壁、宣化古城 【河北张家口】
火车4:55到达宣化,细雨朦胧,街灯昏幽,行人稀落,城市依然是半睡眠状态。没地方去,只能选择非景区的五龙壁。五龙壁在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院内,从火车站步行到此,从南到北,完整贯穿宣化古城,没想到,我竟然走了2个小时。
学校的孩子们开始早自习了,保安哥通情达理,预以成人之美。五龙壁非传统门前照壁,而是山墙装饰性影壁,形式与大同的一堆影壁完全不同。校园的这片区域原为弥陀寺,现只残有形影相吊的一个素瓦三开间悬山式南殿,而五龙壁就是这殿西墙一个艺术点缀物。
五龙壁造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这年洪熙帝龙驭上宾,宣德帝朱瞻基荣登大宝,宣府知府与弥陀寺住持为表忠,取悦新主,而弄了这个献礼型不动产。五龙壁通高5米,宽4米,青砖雕烧后贴砌而成。由于空间所致,五龙没有单排单列,而是以四龙环一龙的样式出现。
五龙壁由3部分组成,下面是须弥座,中间为龙壁,最上又有垂花、仿木斗栱、屋檐和脊饰组成。通观全壁,不以五彩夺目,而以精巧逼人,玲珑华致,不偷其工。龙壁采用高浮雕、镂空雕手法,五龙翻舞云海,气势凌人,桀骜不驯,壁前静观,满目煌然。
龙壁的外檐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猴子摘桃等14幅砖雕图案。须弥座分2层,刻有卷草、海浪纹及一排形态各异的狮子。而最上面装饰部分,也是看的让人眼花缭乱。此壁近600岁,通体保存完好,谓之张家口一宝。
=====================================================================
宣化古城也是一个很晕的国保,其最早的版本是国3清远楼,国4的时候将镇朔楼并入,国6的时候又将城墙并入,并改名为“宣化古城”,总之就这几件东西,翻天覆地折腾了好几次国保名录。宣化历史悠长,明代时,和大同、榆林等都同是九边重镇,清时宣化府,民国时是察哈尔省省会,现为张家口一区。
现在的宣化古城墙都是明初洪武年间的造城遗存,宣化是明长城九镇之首,规模略小于明西安城,可惜城墙已支离破碎,南门边和西北角尚有痕迹。而古城最南的拱极楼则是南门昌平门的城门楼,和钟、鼓楼称之为“宣化三楼”。三楼之间有摆渡车,1块钱随意上下。
拱极楼为重檐歇山式,下面开有门洞,左右已与墙体切割,楼高24米,其建于明永乐年间,重修于清。准备登楼,票哥告我,上面没有看头,你去那两楼,这个你拍拍外观足够了。原来这样啊。
旁边遗存的半截城墙
镇朔楼位于城中,“晨钟暮鼓”其为鼓楼,建造年代与城墙同期,楼建于高大的台基上,下开南北门洞,通高25米。“拱北”“朔方”方向一致,总之面北抵挡北方蒙古部落侵扰。
镇朔楼为重檐歇山式,南北各悬两款大匾“镇朔楼”“神京屏翰”,楼2层置大鼓一面。在此可以眺望中轴线的上的前后拱极楼和清远楼,地处街衢中央,可俯视四周繁华街景,城内的天主教堂、时恩寺等旧建尽收眼底。
左:明景泰2年(1451年)《宣府新城重刻铭碑》,右:明正统11年(1446年)《宣府新城之记碑》。
左:清乾隆22年(1757年)《宣郡修城记碑》,右:清同治4年(1865年)《重修郡城镇朔楼记碑》。
清远楼位于现今古城最北,也称“钟楼”,砖木结构,通高25米,是“宣化古城”最早的国保。其始建于明成化18年(1482年),历朝多有修缮。它处在8米高的大台基上,台基开有十字门洞,由此可得知,其原为老城中心,贯穿四面八方。楼高17米,为三滴水十字脊楼阁,楼层明三暗二,设有平座夹层。
楼最上为绿色琉璃瓦顶,前后明间出抱厦,形制漂亮灵动,是三楼中最富美感的建构。檐下四面悬有4匾,“清远楼”“声通天籁”“耸峙严疆”“震靖边氛”,皆为褒溢赞颂字词。里面悬一口万斤铁钟,其铸于嘉靖18年(1539年),上面款识、督造人字迹清晰可辨。
和镇朔楼一样,从进到出,这2地方就我一个游客,而且都被告知,别敲钟、鼓。咋敲,尤其是铁钟,用手敲?我问票姐,你们的票价5块变10块了,她说,这年头啥都涨,你说,啥还便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