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恨咬老师抹蜜的手”为哪般?

【第282期】教孩子学会学习(183)

孩子“恨咬老师抹蜜的手”为哪般?

连日来,湖南益阳沅江市某中学16岁学生罗某挥刀向师,在办公室向班主任鲍某连刺26刀……据悉,罗某平时考试成绩不错,曾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而在案件发生之前,学生罗某对班主任鲍某布置的作业曾产生过抗拒。此消息披露后,舆论哗然。

刑事案件的发生,一般分为故意和过失两大类型,在这里,我不想为学生辩护,也无意为教师开脱 。我们姑且抛开法律责任,只从教育的角度讨论一下师生双方的过与失。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这个教育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有习惯养成、品德教育、人格塑造。在这个教育中,不只是抽象说教,赏识表扬,还不可避免地要有批评和惩罚。恰当的批评和适度的惩罚本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对其进行批评和惩罚,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但是湖南的鲍老师因履行职责却招来杀身之祸,这让不少人认为,教师成了一种高危职业。这种想法和说法着实有点夸张,事实情况远并没有那么恐怖。

众所周知,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古训中“师徒如父子”便充分彰显出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虽然发生过不少学生打老师、甚至学生杀老师的恶性案件,但笔者以为,那都不过是偶然的个案而已。不可否认,确有个别学生不可理喻、朽木不雕,但更多时候,学生“发飙”却是与教师教育中方法简单,言情粗暴缺乏尊重有关。因此,我们在指责学生“不可教也”的同时,自己更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学生和老师,孰强孰弱,自不待言。学生犯了错,教师批评也好,惩罚也罢,唯有听命是从,岂敢迁怒还手。但是学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尊严,即便老师“位高权重”,但也不能“欺人太甚”。当你的批评方法不当,触翻了孩子的至高尊严,当你的粗暴过度,超越了他们的忍耐极限,压过了的气球自会爆翻……

我们来看湖南益阳沅江市的学生持刀弑师案。学校已宣布放假,班主任却凡要“特立独行”,硬把学生留在教室“励志”,还要写出“励志书”,这已是不合常规,已然引发学生不满,老师不但不收敛,反而“毫不识趣”地又将“不满”的罗某叫进办公室训话,不但训“当天的态度不端下”,还捎带着翻出“最近成绩起伏较大”的往日旧账,最后还要打电话向家长告状。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不给学生的大脑留有一丝“喘吸”的机会。

试想,罗某已是高三的学生,年龄已经“长大”,个子已经长高,这个时候的他们,俨然以“大人”自居,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急剧膨胀,逆反心理极强,他们什么都“明白”,但却就是故意走向“明白”的反面。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把握住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以他们能够接纳的方式进行教育?

但我们的鲍老师,虽然用心良苦,采用的方法却是极其简单。霸道地侵占属于学生的时间,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任务,旧帐、新帐一起批、告家长等一系列“疾风暴雨”,让罗某“觉得老师太严厉了。自己既为出校时间被挤占感到憋屈,更为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动,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给鸡喂食,都是把粮食洒到地上,让它自己啄食,如果强按住他们的脖子,硬往粮食上按,鸡不仅不啄食,还会用嘴啄你的手。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却往往忽视这种动物都有的本性,以爱的名义,打着为他们好的大纛,试图把他们的头强按到知识上、成绩上、名次上、升学上、前程上,而这样时候,孩子往往会不买大人的帐,我们大人就总是不断地叹息,“这些孩子啊,不知好歹,往他们嘴里抹蜜,他们却咬你的手指头!”

因此,湖南益阳沅江市挥刀向师悲剧的发生,与其说是学生不知好歹,莫若说是我们教育方法的失当!

孩子毕竟是孩子,正因为他们年幼无知,才会经常犯错;因为年幼无知,不知学习重要,因此才需要我们进行教育。但孩子不是冰冷的机器,只要我们给他输入相应指令就会照令行事。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应当走入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想,对他们的行动进行适时的引领而非粗暴地“强扭”。所有的教育,都应建立在尊重之上,维护他们的尊严、保住他们“面子”,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他们“深揭猛批”,让他们“写检讨”、“交保证金”、“开批斗会”……想尽一切办法,极尽挖苦之能,让他们颜面尽失,没有了半点的尊严,甚至动辄还要“通知家长”来威胁和恐吓他们,使他们整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孩子的双肩还很稚嫩,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长期的无情重压,粗暴地蹂躏践踏,会使他们的心灵日渐扭曲、变形,天长日久,对老师、对教育产生怨恨、报复之心也就是自然而然得事情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虽有爱,但表达方式不当,一样也不是好的教育,甚至你的爱越深,学生会恨越切。

以“关怀教育著名“的美国教育哲学家诺丁斯认为,关怀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关系”。而且没有关系就没有实质上的关怀。关怀的维持和巩固既需要关怀方对关怀对象的需要做出反应,也需要关怀对象认可和接受对方的关怀行为。这样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就是平等、互惠的。正是因为道德生活源于“爱”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的教育才应当不断建立、维持和增强这一关怀关系。

但是,现实中,不仅仅是教师,也包括家长,虽有爱心,但却以为爱是一种单向行为,不管孩子接受不接受,都把爱以“命令”的形式强加给孩子,而且这种爱的热度极其强烈,如开水,似烈火,扑向孩子,这不仅无法让孩子接受,而是无法让孩子承受,孩子的本能反应就是拒绝,反抗……

因此,学生挥刀向师,其表在学生,其根却在教师。但愿湖南益阳沅江市“学生挥刀向师”案能够引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在今后的教书育人中,以此为镜,不要把爱挂在嘴上,一定要把爱写在心里,氤氲在教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要说对待那些经常犯错误的“问题学生”,就算是“经常考第一的好学生“,更要考虑用恰当的方式,维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感受到融融的爱意,以此润化他们的心灵,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他们的一切,用教育的智慧,化解他们心理的逆反,以百倍的耐心,静等他们的“花开”。让爱的阳光雨露催生起他们的上进之心、润发出他们的向善萌芽,引领他们向着阳光奔跑!诚如是,湖南益阳沅江市的挥刀向师悲剧便可绝亦!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