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数学学得好,都是因为漂亮女老师奖励了一个牛皮纸书皮

【家教智慧 第955期】

小时候,我数学学得好,都是因为漂亮女老师奖励了一个牛皮纸书皮

我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由于贪玩,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特别是数学,虽没挂过红灯,但每次也都是侥幸刚过及格线。

三年级的时候,数学换了一个新老师——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据说是城里来的,梳一头黑黑的披肩发,衣服很洋气,脸上总挂着笑,我们都很喜欢她。女老师姓李,和我同姓,这让我感到很自豪。

第一次月考,我数学又考了61分。课外活动时间,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一到她的办公桌前,我就被一样东西给吸引住了——在收拾整洁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师的数学教本,教本是用牛皮纸包的,上面的“数学”两个大字是空心的,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更令我惊奇的是书皮下部是一幅蜡笔画——一朵亭亭玉立的莲花,(当然,“亭亭玉立”这个词是我后来学的),莲花下面是两片碧绿的荷叶,最吸我眼球的是莲花旁边还有一个含苞的莲骨朵,上面落着一只蜻蜓,那只蜻蜓好像在微微颤动……

李老师给我说的什么,我也没听清楚,直到她问我,“你喜欢这个书皮?”我好像才从大梦中醒来,连忙像鸡啄米那样的将头点个不停。

“真的喜欢吗?”李老师追问到。

“真喜欢,真喜欢!”我终于想起了用嘴回答。

“那好,你若下次月考优秀(80分以上),我就把这个书皮送给你!”李老师微笑着说。

“真的吗?”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的,老师还能骗你不成?”李老师脸上笑若莲花。

“好,好,下次我一定考到优秀!”我举起拳头表示决心。

“好,那我们一言为定!”李老师用手使劲拍了拍我的肩膀。

从此,数学课上,我再也不瞎捣鼓什么小玩艺了,听课目不转睛,盯住老师,盯着黑板,生怕漏掉一个数字;作业不再潦草从事,每道题都反复计算,确认无误后,再一笔一画地抄到作业本上。

嗨,你还别说,这一认真,我觉得数学还真有趣,比如说行程问题,一会儿是两个人你追我赶,一会儿是两个人对面而行,但不论有多少人、如何走,我都发现,其实就是一个公式三个数,距离=速度×时间;算时间时,将公式倒过来,时间=距离÷速度;算速度时,速度=距离÷时间;万变不离其宗。找到了解题钥匙,什么样的题就都难不住我了。

月考时,数学满分是100分,而我却考了120,因为,李老师试卷出了一道20分的附加题,全班同学只有我做对了。我清楚地记得,那道题是这样的,甲乙二人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相距200公里,甲每小时行30公里,乙每小时行20公里。甲带了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时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这只狗共跑了多少公里?(注,公里即是现在的千米,我们当时学习时还是老名称)

试卷讲评时,李老师让我把计算过程写到黑板上。我兴冲冲地走上讲台,挥笔写下

60×[200÷(30+20)]

=60×(200÷50)

=60×4

=240(公里)

李老师微笑着问我,“你为什么这样算呢”

我说:“这道题问的是狗跑的距离,用公式“距离=速度×时间“就行了。在这里,狗的速度题目已经给出,是每小时60公里,只要知道狗跑的时间就行了。狗跑多少时间呢?你别看他跑过来跑过去,看起来挺复杂,而实际上,无论它怎样跑,跑的时间不过是甲乙二人相遇时用的时间,这个很好算,有总距离200公里,甲乙速度分别是30和20公里,用总距离除以二人的速度和就行了。”

李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同时,把那个我向往已久的书皮奖给了我。这时,全班同学都用敬佩和羡慕的眼光看着我,我真是得意极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数学,而且,李老师说,只要我期末考试数学考全班第一,下学期,她还奖励我一个带画的牛皮纸书皮。

那时,我们农村孩子的书皮都是用旧报纸包的,旧报纸不仅不美观,质地还软,极易被磨损,常常学期没过半书皮就烂了。而牛皮纸质地硬,不仅耐磨,上面更是无字的“洁面“,写上科目、班级、姓名一目了然,只可惜,在我们农村是极难见到的。因此,同学们都特别羡慕,更何况上面还有老师亲笔写得漂亮的字、画的好看的花呢?

后来,李老师漂亮的牛皮纸书皮,不仅仅再是我的特权,她制定了一个奖励办法,只要期末考试数学前十名的同学,人人有份,因此,我们那届学生,数学都学得特别棒!

现在,新学期,发了新课本,很多同学不再包书皮了,而是到商店买个现成的,拿来套上就算完事,美观大方又耐用,虽然省事,但却没有了书皮“包”的乐趣了!

其实,对学生来说,包书皮不仅是为了护书,包书皮的过程更是一项绝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将旧挂历等“废物”“化作”书皮,不仅体现着对书爱护的真心,更可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起节俭精神、环保意识,享受成功的乐趣,实在是好处多多。为此,多年来,在儿子的书皮问题上,我一直很“小气”,从不在“拮据”的经费中给书皮专门“列支”,一直让儿子用旧挂历等硬皮纸之类“废物”作书皮,亲自包。况且,书皮本身是用来保护书的,就是为“被损坏”而准备的,是注定要成为“垃圾”的。

区区几元钱虽不多,但毕竟也是钱。特别是现在,书皮材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每次上街,都会收到很多印刷精美、油光水滑、耐磨抗撕,甚至还能防水的高级“书皮纸”,如果再花好钱去买现成的书皮,实在有点“冤大头”。所以,我以为,新学期,新课本,在书皮问题上,学校老师和家长最好不要再给孩子买书皮,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去“包”书皮,这会培养起孩子的节俭品质、审美能力、环保意识,动手能力,惜物之心,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注,本文原标题《书皮的故事》作者,李玉柱,已发表在《家长》杂志2019年第10期上,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