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十六)

(紧接上期)诸葛亮得到武都、阴平,用胜利来证明了北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决定继续北伐,扩大战果。

这次北伐前,除常规战前准备外,诸葛亮还做了以前没做过的内外两件事情。内部是设计了木牛(独轮推车,便于行走山道),以此来运输粮食,解决粮食不济的问题。外部是联络鲜卑部族首领轲比能南下,夹击魏军。(这算不算勾结异族入侵?哈哈)

轲比能是鲜卑人,其部落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交的地区(即挨着长城),因为这个地理原因,他经常进入农耕文明地区,是三国时期卷入中原争战最深的游牧部落首领。

以前说过,三国时期和其他朝代相比,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没有强大的游牧族群威胁和入侵,主要是汉人自己在争斗。

本来有一个,就是鲜卑人。

汉末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崛起,势力强大,在弹汗山(今内蒙古大青山)建立王庭,南掠东汉,北拒丁零,东击扶余,西进乌孙,建立起一个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的草原帝国。

檀石槐一直觊觎中原,拒绝汉桓帝“封王”的恩赐,从政治上表明不愿意臣服的态度,也拒绝汉桓帝“和亲”的请求,从情感上表明不愿与汉朝任何姻亲关系,始终对汉朝虎视眈眈。如果不是他意外地突然因病去世,异族入主中原的事情可能早就发生了。

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内乱,一盘散沙,无法对汉朝形成威胁。三国时与魏国接壤的鲜卑势力就是轲比能和乌桓三郡,乌桓其实是鲜卑人的一个分支。西北的氐人、羌人和残留的部分匈奴人,仅仅是局部反叛。

曹操北征乌桓,消除了乌桓的威胁。轲比能从袁绍时期就介入中原争斗,在与魏国的关系上,时叛时降,魏国对其也是时剿时抚。最后被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暗杀。

此时的轲比能正处在归顺魏国期间,但一直心怀二心,有机会就找魏国的麻烦。这次诸葛亮找上门来,自然是求之不得,一边装模作样地到幽州去给魏国朝贡马匹,表示臣服,一边暗中派出一支部队去配合诸葛亮的行动。

结果这支部队连战场的边都没挨上,半路上被魏军阻截了。有趣的是,带兵阻截的魏国将领正是刘备青少年时的刎颈之交,雁门太守牵招。

诸葛亮还是只能独自行动。兵出祁山后,包围了驻防祁山的魏军贾嗣、魏平。祁山告急。

魏大司马曹真此时已病重不起,魏明帝召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司马懿从荆州来洛阳,将西征之事托付给他,派他前往长安,率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部阻击诸葛亮。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争由此开始。

关于这次北伐,史书记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晋书·宣帝纪》的记载,大致如下:

司马懿以费曜、戴陵带四千精兵防守上邽,其余部队全体出发营救祁山。张郃建议分兵驻防雍县和郿县,司马懿不同意,认为:“如果前军能独当诸葛亮,将军这个建议是对的;如果不能当而把我军分为前后,就会出现从前楚国三军被黥布所破的局面。”

这是司马懿的谨慎之处。司马懿此前没和诸葛亮交过手,不知道诸葛亮的深浅,不敢贸然分兵削弱进攻兵力,出现被诸葛亮拦腰截断的不利局面。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将至,留下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带兵攻上邽,将城外小麦收割一空。

司马懿军中得到这个消息,诸将都有些畏惧,司马懿安慰诸将说:“诸葛亮思虑多而决断少,一定会安营扎寨保证自己稳固后才去收割麦子。我只需要两天急行军就能赶到,不须慌张。”随即下令卸甲轻装,昼夜兼程赶往上邽。

诸葛亮见司马懿大军即将到达,就引兵而去。司马懿认为“我军倍道兼程而来,疲惫不堪,这正是懂军事的人希望出现的情况,而诸葛亮不敢占据渭水,抵挡我军,说明诸葛亮很好对付。”

于是寻找追踪诸葛亮的踪迹,到汉阳(今陕西省汉阴县)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排列好阵势,派将军牛金以轻骑兵作为诱饵进攻诸葛亮,想将诸葛亮引入阵中,诸葛亮并不上当,双方一交兵,诸葛亮就退走。司马懿紧追至祁山。

此时魏军也存在粮食短缺的问题,陇右无谷,有人建议从关中转运,郭淮认为太远,就对当地羌、胡百姓恩威并用,征集粮食,保证了军粮的充足。郭淮因此功转扬武将军。

诸葛亮驻守卤城(今甘肃省伏羌县与天水市之间),占据南北二山,拦水筑坝为屏障。司马懿攻破屏障,诸葛亮乘夜撤军。司马懿率军追击,大破诸葛亮,俘虏斩杀一万多(蜀)汉士兵。

另外一种是《资治通鉴》的记载,主要是引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说法,说司马懿只守不出,留下司马懿“畏蜀如虎”的话,流传至今。

《汉晋春秋》不是信史,是有明显拥刘反曹倾向的野史,可信度不高。《晋书·宣帝纪》是唐房玄龄所著,可信度相对较高,但其中对魏军的战绩恐怕有夸大之处。

诸葛亮此次北伐总兵力八万左右,其中一半是战斗人员,一半是运输粮食的民夫。诸葛亮攻上邽时还得留下部分兵马继续攻打祁山,攻上邽主要是去抢收小麦,带兵应该不多,损失一万多人,是惨败,比第一次北伐还惨,同时期的史书不可能没有记载,以诸葛亮严于律己的性格,又会上表自贬了。

综合各方史料来看,应该是诸葛亮围祁山,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去上邽抢收小麦。司马懿率军来援,诸葛亮撤退,被司马懿追击。但魏军如司马懿自己所说,已是十分疲惫,即使追上了,也没有力气大伤(蜀)汉军队,只是小有收获。从事后魏明帝增加司马懿封邑的赏赐来看,司马懿也确实战胜过(蜀)汉军队。

诸葛亮退回祁山。司马懿解祁山之围。两军对峙,双方都出现缺粮情况,郭淮就地征集粮食解决了魏军缺粮的问题,诸葛亮没地方征粮,只能等待后方输送,而后方负责输送粮草的李严却在此时掣肘,阴了诸葛亮一把,诸葛亮只得撤军。

诸葛亮与李严的权力之争是此次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二人的争权夺利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诸葛亮北伐大旗的威压下,李严从一个统率中外军事的托孤大臣一步步沦落为署诸葛亮丞相府事的幕僚,心里实在不甘。

北伐前,诸葛亮令李严负责粮草运输。当时是夏秋之交,霖雨不绝,粮草运输确实十分困难。李严不是想办法克服困难,保证前线粮草供应,而是不想给诸葛亮运粮了。派参军狐忠(即马忠)、督军成藩赶到前线假传圣旨,说皇帝旨意,粮草难以为继,请丞相撤军返还。

诸葛亮信以为真,下令撤军。李严听说大军后撤,又假装吃惊地说“军粮充足,怎么就撤军了呢?”想以此来推脱自己运粮不力的责任。更恶劣的是这边又给刘禅上表说:“大军是假装撤退,想以此引诱敌人来战”,这是想推脱假传圣旨之罪。

李严的做法非常愚蠢,这些都是很容易查对出来的事情,估计李严再也无法忍受诸葛亮的压制,想孤注一掷地损毁诸葛亮。

诸葛亮撤退时,一如既往地做好了周密安排,在青封木门谷(今甘肃天水市)成功射杀前来追击的张郃,和前面斩杀王双一样,用撤退取得的胜仗掩盖了前期战斗中的败仗。

(《御览》卷二百九十一引《汉末传》将张郃之死演绎成了一部小说,说诸葛亮撤退至木门时,预先将一棵大树皮剥掉,上书“张郃死此树下”。然后埋伏下数千名弓弩手。张郃果然来此树下观看,千弩俱发,射郃而死)

(张郃之死,有人认为是司马懿的阴谋,本号《张郃:将军百战死 马革裹尸还》一文已聊过,此次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去参阅)

诸葛亮回到汉中,立即处置李严之罪,将李严前后所写的书信、上疏全部收集起来,然后与李严一一对质。李严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道歉认罪。

诸葛亮给刘禅上表,解除李严官职,免去官禄、节传、印绶、符策,收回其封地,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今四川梓潼县)。

诸葛亮另有一封公文发给朝中尚书,大意基本相同,但其中提到李严听说大军回撤后,想以生病为由逃回江州,被参军狐忠劝谏才停止。这封公文上有当时跟随诸葛亮在汉中的(蜀)汉文武官员二十多人的签名,可谓声势浩大。李严势力从此被彻底清除。

诸葛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北伐,历时三年,又回到原点。打仗打的是实力,(蜀)汉实力有限,连年征战,已经有些难以支撑。

诸葛亮采取了两个办法来解决粮草问题,一是加重百姓,特别是南中地区百姓的税赋;一是在地势平坦的黄沙(今陕西汉中市)屯田。同时操练士兵,将木牛升级为流马。厉兵秣马,准备第五次北伐。

恰在此时,诸葛亮因北伐对南中土著横征暴敛的恶果开始出现,部落酋长刘胄起兵造反,扰乱附近郡县。

事情的起因是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张翼执法严峻,土著人对他很反感,于是揭竿而起。其实,随便换成谁去,都不招人喜欢,因为要为北伐完成大量征粮、征兵的工作,只有强制进行,引起土著人的反弹。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官宦之后。刘备领益州牧时,张翼为书佐,后举孝廉,先后出任江阳县(今四川省泸州江阳区)长、涪陵县(今四川省彭水县)令、梓潼太守、广汉、蜀郡太守,后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

张翼举兵平叛,诸葛亮因其激起民变,要将其到北伐前线去,手下以为张翼会立即赶往前线待罪,而张翼并不急于走,说:“我现在不能走。蛮夷造反,我是因为不称职才回去的,但代替我的人还没到。我要到前线去,更应当运粮积谷,为北伐之资,岂能因为受到处分的原因而废弃公务呢?”张翼是想平叛后征集更多粮草带往前线,以抵消自己的罪责。

诸葛亮以丞相参军、副长史、领益州治中从事马忠接替张翼。马忠斩杀刘胄,平定南土,因功加马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因为北伐带来的造反。第四次北伐回来后,汶山郡羌人也造反了,还是马忠带领将军张嶷等前去平定的。

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小时在外婆家养大,取名狐笃。长大后恢复本姓,改名马忠。先为巴西郡吏,差不多与张翼同时被举为孝廉,出任汉昌县(今四川省阆中市内)长。

刘备夷陵之战败退永安后,巴西太守阎芝调发郡内各县五千兵前往永安,派马忠带队。刘备与马忠交谈后,对尚书令刘巴说:“我失去了黄权,得到狐笃,这世上真是不缺乏贤才啊。”

诸葛亮执政后,马忠为门下督。南征南中时,为牂柯太守。230年,为丞相参军,副长史、领益州治中从事,被李严派去通知诸葛亮撤退。

马忠是得到刘备赞赏的勇将,却没在北伐前线上建功立业,更多的是出现在平定南中历次叛乱中。有人以此认为诸葛亮不会使用人才,埋没了马忠。

其实不然,诸葛亮对马忠是又用又防。马忠曾是李严的参军,与李严关系紧密,诸葛亮对其有所提防,而南中是后方重要的战略物资供应基地,也需要马忠这样既熟悉南中事务,又能征善战的优秀将领来镇防。

这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准备时间最长的一次(也可表明战略物资筹备已经比较艰难),长达三年之久。234年)二月,诸葛亮带兵出斜谷,开始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结果如何,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蜀国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终于遇上了司马懿,战况却是个谜!

    蜀国和魏国这几年真是折腾,公元228年,诸葛亮两次率兵北伐,公元229年,诸葛亮再次率兵北伐,公元230年,魏国的曹真等三路大军攻打汉中.可这还不算完,因为对于诸葛亮来说,攻打魏国已经是一种信仰似的存 ...

  •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导读 三国时期,为完成先帝遗愿,蜀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政权.凉州刺史魏延进献子午谷奇谋:效仿当年韩信"暗度陈仓"的方法,兵分两路进军汉中.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快速通过子午谷攻占长安 ...

  • 三国中的五丈原到底是在哪里?诸葛亮为何会病逝在这里?

    说起诸葛亮,不可避免的就要说到一个地名--五丈原.这个地名和诸葛亮有着很深的关系.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率领蜀军最后一次出师北伐,最后就是病死在五丈原的.同时也是因为诸葛亮病逝在这里的原因,这个地名也是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一)

    前面聊刘封时说过有机会聊聊诸葛亮,让各位看看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精明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让人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个愿许得有些草率,纯属没事找事,给自己找麻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伟大人物之一,不是三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紧接上期) 诸葛亮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提起,似乎谁都知道,要细问,却并不知道其人生经历的具体过程,比如他在荆州隆中隐居这段时间究竟做了些什么,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诸葛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三)

    (紧接上期)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 汉朝时男子以二十岁"弱冠"为成年的标志,就可以通过举孝廉(由郡推举).茂才(即秀才,由州推举,因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朝廷设立的举荐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四)

    (紧接上期) "隆中对"语焉不详的含糊之处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名士高人,围绕左右的主要是从涿郡家乡带出来的包括关.张在内的那帮混混,其事业则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五)

    端午过完,继续闲聊.  曹操插足荆州         (紧接上期)上期聊到刘备.诸葛亮利用刘表家庭矛盾指使刘琦得到江夏太守之职,然后刘备率领所部从新野移防与襄阳近在咫尺的樊城,对襄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六)

    (紧接上期) 庞统对"隆中对"的否定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没有上战场,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好,足兵足粮供应前线.从此时一直到刘备去世,凡遇战事,诸葛亮主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这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七)

    开始后悔聊这个话题了,太长太累. (紧接上期)这期主要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是怎样明哲保身的. 许多人以为诸葛亮始终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其实不是.最初是,前面说过,遇到诸葛亮前,刘备身边只是些二流人才,诸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八)

    自己挖的坑,含泪也要填平,哈哈. 恢复与孙吴的友好结盟 (紧接上期)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刘禅随即在成都继位,诸葛亮仍然为丞相.此时刘禅十七岁,按照刘备的嘱咐,父事诸葛亮.朝中大权集于诸葛亮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九)

    一场注定会胜利的仗,诸葛亮为何要亲征 (紧接上期)225年春,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自己率领主力由安上水路进入越嶲:门下督马忠带一支部队攻牂柯: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李恢带一支部队进攻益州.(庲降不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十)

    (紧接上期) 为什么要北伐 上期聊到蜀中和平安宁,经济社会逐渐向好,诸葛亮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一门心思要北伐呢? 记不清楚前面哪一期里曾经聊到过一个话题,今天的祸是前人种下的,发生在当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