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别光补肾,试试这个泡脚秘方

足跟痛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症之一,引起足跟痛常见的疾患有足跟骨质增生、陈旧性扭挫伤、足踝慢性炎症、风湿痹证等等。本病病程多呈慢性,病情轻重不等。但无论轻重,都给患者的行走、运动、日常生活带来极大障碍。
本病病位在足跟,体积较小,浸泡方便,今天介绍一个“乌星汤”泡脚外治法,笔者随访实践多位患者疗效都不错,介绍给大家:
1.方药组成
川乌15g,七星草15g,马钱子10g,续断30g,川芎30g,红花15g,桂枝30g,干姜20g,伸筋草20g,木瓜30g,细辛10g,独活30g。
2.用法
①将上药放于容器内(如足浴盆、足浴桶)加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煎煮30分钟;
②待温度适宜时,把双脚浸泡于药液之中(没踝为佳),边泡边揉搓患部,每次浸泡30分钟(中途可加温);
③治疗完备,药液、药渣置留盆中收藏好。第二次使用时只需加热至适当温度既可;
④每天浸泡1~2次,每剂药可用3天,2剂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注意事项
①方药之中部分药物有毒,如川乌、马钱子等。切忌内服,治疗后须洗手,药液须收藏好;孕妇忌用。
②治疗时药液冷热要适度,严防烫伤;
③新近外伤者,或皮肤有破损者,或有红肿热痛者忌用;
④治疗期间忌剧烈运动或长途行走,并经常揉搓和活动患足。
4.疗效参考
收集治疗患者25例(排除新近外伤及红肿热痛者),年龄在45~65岁之间,明确诊断为跟骨骨刺者15例;扭挫伤后遗者5例;其他5例。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或足踝部,或足外侧部疼痛,压痛,微肿胀,无红赤,行走时疼痛加剧(呈跛行),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其中15例中老年患者经X线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骨刺)。
应用上述外治疗法,经过1~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2例,有效3例。
疗效判定标准:足跟疼痛消失,肿胀消除,行走自如无痛;追访一年以上未复发者,可谓临床治愈。3个疗程后,行走无痛或微痛,在一年内病情又有反复,需要继续治疗者为有效。
5.验案举例

胡伟亮,男,60岁,退休工人,保山市人。就诊时间:2007年8月5日。

主诉:左足跟疼痛半月余。

主症:左足跟疼痛,经多方内外治疗未愈,休息时疼痛较微,行走时或按压时疼痛明显加重,无红肿,呈跛行,面色白,四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检查:体温36.5度;呼吸18次/分;脉搏85次/分;血压17/12Kpa;左足跟底压痛明显;X片显示:左足跟骨质增生(骨刺)。

诊断:中医:痹证(左足跟痛);西医:左足跟骨质增生(骨刺)

治疗:遵上方煎煮药液浸泡双足(以左脚为主),一天两次,三天一剂,两剂一个疗程,预疗四个疗程。

观察:两个疗程后,疼痛大减,行走时尚有微痛;第四个疗程结束,疼痛已除,行走自如;遵患者要求加施第五个疗程。随后追访一年未见复发。

6.结语

方中川乌、七星草、桂枝、细辛、干姜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川芎、红花、马钱子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续断、伸筋草、木瓜、独活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止痛。诸药合用,具有较强的消肿止痛之效。

加之汤药热力可使皮肤充血,血管扩张,血循改善,带来营养物质和抗体,带走病理产物,改善病变修复环境。

治疗中,药物可借汤药热力直接作用于病痛之处:血得热则行,在药力,热力双重作用下,气血得以畅行,经脉得以畅通,通则不痛,从而消除疼痛,治愈足跟痛。

本疗法及方药经临床反复实践验证,确实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药虽有毒,限于外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