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钱穆:中国之师道

  按    语  

钱穆先生素来关注教育问题,并常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出发,对当代建基于知识分科和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及教育体制提出批评。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是“师道”的问题。在钱穆看来,教育是一种精神事业,中国文化传统中并未产生宗教,故“中国社会之学校,即已代替其他民族之教会,而中国社会之师道,也已兼尽了教会中的神父与牧师的职责。”由之可见,“师道”之“师”,是不同于通常意义上职业化教师之“师”的。

随“师道”问题而来的,是道统与政统的问题。“尊师重道”是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特有精神,钱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师道为中心而维系的,故有“作之君,作之师”一言。而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师所代表的道统重于君所代表的政统的。这一点,始自孔子。孔子首倡“师道”,被称为“至圣先师”,而孔门弟子亦称“夫子贤于尧舜”。为师者的最高理想,不仅能学究天人,将道统传于后人,而且能教人以“成人”。这亦是以孔子为代表。故而,钱穆认为,“中国人理想中的'圣',同时便该是个'师’;而为师者,在理想上也该是个'圣’。”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而言,无论教育、文化传承抑或政治传统,在孔子这里皆有一个转折点。孔子之前,教育多为贵族教育,学术掌于宗庙,天文、历法、音乐、农事、医药等皆属史官之职,所谓“王官之学”。自孔子收徒讲学,私学兴起,诸子百家均有徒属,教育之权渐从政府下移至社会。社会自由教育的兴盛,尤以先秦与两宋为典型代表。孔门六艺,非“王官旧统”,《春秋》亦为“家言”,学术自由风气由之兴起,所谓“家言盛而官学衰”。故而,孔子又被称为“素王”。孔子以前,道统于君,即所谓“王官学”;孔子以后,道统于下,所谓“百家言”。可以说,道统于师不统于君、道统重于政统,自孔子以下,这一局面形成并逐渐定型。因此,钱穆先生提出,教育重家言,不重官学,循下统,不循上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绝大特点”,并且政府亦当“具洪度雅量,不轻肆压制包揽”。

以上为本文的大致相关背景。本文是钱穆先生在1969年9月28日发表于台湾《中央日报》专刊,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及其发展历史。当时台湾以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1970年9月教师节,香港《人生杂志》重载此文。

今年为孔子去世2500年,又适逢教师节,选本文以作纪念。文章选自钱穆先生著作《文化与教育》(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之师道

文 | 钱穆

中国文化有一特质,即在其无自创之宗教。亦可谓在中国文化体系之内,宗教并未获得一种圆满之发展。此因中国文化传统极重视教育,教育善尽其功能,则宗教自无发展之机缘与必要。

因重教育,故重师。中国第一大圣人孔子即是一位大教育家,后代称之曰“至圣先师”。

孔子是鲁国人,在今山东曲阜,但孔子学生则来自四方,有从齐国来的,有从卫、晋、宋、吴其他各国来的。孔子只是私人授徒,自由讲学;但孔子弟子这一集团,在当时却是国际性的,也可称是世界性的,由中国古话说来,乃是“天下性”的。而且孔子门徒,有贵族、有平民,无身份之别,并有父子同在孔子门下受学的。在那时,孔子并未特创一学校,也未特定某几种科程,只能说有此一集团,但此一集团,也只能说是一教育集团,决不是宗教集团。

孔子当时,已备受各国敬礼,不仅在鲁国,孔子周游天下,所到各国,如齐景公、卫灵公皆对孔子敬礼有加。我们只可说,孔子乃是以一教育家身份而受各国君主贵族乃及全社会敬礼者。故中国人尊师之风,乃自孔子而开始。

迨孔子死了,那时孔门弟子,群议如何来为其师行丧礼。中国人一向重礼,在家庭,在国家,在社会皆有礼。如父子之礼,夫妇之礼,兄弟长幼之礼,君臣之礼,朋友之礼,人与人相处相交接则必各有礼,但师弟子之关系,其获得重视,则由孔子始。故孔子之卒,乃无一项师弟子间之丧礼可资遵行。孔门弟子乃依照丧亲之礼来丧其师,当时并无此礼,而孔门弟子具有此心,故称之曰“心丧”。大家在孔子坟上,盖草室住下,此之谓“庐墓”,庐墓三年,乃是丧亲大礼,弟子们各在孔子坟上草室中住了三年,此实是一种大礼,但亦是一种非礼之礼。

三年满了,大家各自回去,只有子贡在孔子坟上又继续住下三年。这大概因当时弟子们心不忍去,而又不得不去,子贡年辈较长,他经济情形亦好,所以由他来代表弟子们再住三年。临去的都向子贡流涕揖别,让子贡独自留下。

当时来孔子坟上的,各自随身携带其本乡特产树木一种,栽在坟上,留作纪念,遂有所谓孔林。年代久了,那些树木相继萎枯,但仍不断有人接种,因此两千五百年来,孔林葱郁如旧。相传有子贡手植桧一支,则历久尚存,今孔林尚有一石碑标明此树。

我们当知,今世界各大宗教教主遗迹,大体上都由后来教徒创立,只有孔林,乃由孔子身后直接遗传,其亲切而自然,其庄严醇朴,亦可谓世界各大宗教乃无出其右者。要讲中国文化传统下尊师之风之原始,则我们必从孔林讲起。

但此所谓“庐墓心丧”之制,也只有孔子一人如此,此下尊师之风相传无替,而心丧庐墓则绝少奉行。此因孔子大圣,后之为师者固不敢自比孔子,为弟子者亦不敢尊其师上拟孔子。然教育事业则终自与宗教不同。孔子虽为中国后代一大宗师,但决非中国社会一大教主,此层亦当明辨。

孔子以后,其弟子讲学四方,亦备受尊礼,如子夏为魏文侯师,而子夏弟子田子方,魏文侯亦仍以师礼事之。及至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诸侯,当时大国显君,如梁惠王、齐宣王,他们尊礼孟子,其实亦只是一种尊师之变相。在战国时,各国君王贵族尊贤下士之风,实也是由尊师之礼递变而来。当时百家争鸣,而各家大师俱受社会上下尊礼,此等亦皆是尊师。故战国时代,亦可称为师道大行,尊师之风达于极盛之时代。

下则楚汉相争,在兵荒马乱中,汉高祖路过曲阜,那时在曲阜孔家,还是有许多学者群集讲礼,汉高祖本是一粗人,心下有感,亲到孔林祭拜,那时距孔子之卒已快近三百年,而孔门乃成为世代相传一讲学之地,故孔家子孙,直从春秋末到汉初,世系传袭,他们的名字和生卒年寿等,皆一一明白可考。此非孔家一家之事,乃是其时学术界群力所致。自此历代相传,直至目前,孔家世系,还是绵延不辍。单据此一点论,全世界亦再没有第二人可和孔子相比。换言之,亦见中国社会之尊师,在全世界,亦更无其他民族可比。

自汉以下,不仅曲阜孔林屹然常在,而且全中国,每一行政区域,每一地方政府所在地,必有一孔庙,奉祠孔子。在清代,孔庙前必有一碑,上镌“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字样。不知此制起于何时,要之尊孔即代表着“尊师”,而中国社会上下尊师之礼历久勿替,亦即此可见。

历代帝王,除祭祖先外,尚有两大祭,一是祭天地,一是祭孔子。我们也可说,中国文化系统中有“三大统”并受重视。一是“血统”,此是家属伦理,凡子女必祭其祖先。一是“政统”,尊君即所以重政统。一是“道统”,或称学统,尊师即所以重道统。此三大统又向上绾结于“天”之一大统。中国社会天、地、君、亲、师五者并重,其意义即在此。此乃中国文化传统精神所寄,中国文化传流之得以一脉相承,数千年传递不绝,此是一大关键。

中国历代帝王,主政统者,亦必知尊道统。王子贵胄们必受教育,而以王太子为尤然。汉高祖以下,如惠帝、文帝、景帝以至武帝,在其未即王位前,皆必拜师受教。武帝师赵绾即是一儒家,崇奉孔子之道者,武帝十六岁即位,赵绾及其同学王臧即在朝用事,又召其师申公来,故武帝初即位即崇儒,此乃其幼年教育之影响。

及后设太学,此乃中国有国立大学之始。汉光武乃是王莽时代一太学生,故东汉中兴,光武即特别重视教育。其子明帝、孙章帝皆在宫中受极严格之师教。光武在大学中习《尚书》,故明、章两代皆受《尚书》。章帝师张酺为东郡太守,章帝东巡泰山,过东郡,张酺谒见,章帝先备师弟子之礼,令酺讲《尚书》一篇,酺上坐,帝下坐听讲。然后再修君臣之礼,帝上坐,酺下坐白事,此在中国历史上,永传为帝王尊师之一段嘉话。

政统本该与道统相一致,而师弟子亦相成为一体。若无师,安得有弟子;若无弟子,亦安得有师。在西汉时,朝廷有大政事,太学博士均得出席廷议。博士即如今之大学教授,虽不任官职,但朝廷大政亦备咨询,可自由表达意见。到东汉章帝后,太学愈盛,太学生多至三万人。那时太学,并无如近代大学分院分系之详,学生多了,博士无可传授,只有倚席不讲。但一辈太学生聚集中央政府下,渐渐养成一种清谈之风,论学论政,他们由弟子替代了师,亦获得当时政府和社会之重视。

下到三国两晋以下,师道凌替,虽有太学,形同虚设,教育退缩到门第中去。而其时印度佛教传人,于是遂有宗教师之出现。此等宗教师,国外来的如佛图澄、鸠摩罗什,国中自兴起的如道安、慧远等,皆受政府及社会之尊礼。大体上分别而言,如佛图澄、鸠摩罗什,因其是胡人,更受北方五胡君主崇奉。而中国僧人则在社会上受重视。尤其如道安,他先居河北,后投襄阳,终赴长安,所到都随带大批僧徒,受人供养,大有孟子气派。慧远则仍居庐山,与社会不多接触,当亦隐然为一时之重镇。我们当知,佛教在当时所以畅遂流行,中国社会上下自古相传那一种尊师之风,实亦为其重要一契机。北周武帝灭北齐,下马即去拜访北齐名儒熊安生,熊安生亦早先料到,命其家人扫门以待。可见尊师之风,那时还依然存在。

下到唐代,凡僧必称师,朝廷亦奉僧人为国师。儒学则日见衰替,独有一韩昌黎挺身辟佛,他著有《原道》与《师说》两篇大文,要重振儒道,则必重唱师道。但那时亦只有韩昌黎,敢于自为人师,同时如柳宗元,他拒绝人称他为师,有“蜀犬吠日”之喻,说他不敢效韩昌黎,若亦自居为师,岂不将招惹举世笑骂。但韩昌黎虽竭力辟佛,在他文章中,遇僧人亦必称师,此乃社会习俗已成,亦是无可如何,而韩昌黎在当时,实亦没有发生大影响。

宋代始是师道复兴。胡瑷在苏、湖讲学,朝廷礼聘他去太学,并依照苏、湖成法制为太学制度。又在各州郡大兴学校,但当时人看重师资,更重于看课程,若无师资良选,学校宁愿不办。因此各地地方学兴废不常,而私家讲学,则代之而兴。当时的理学家则必然以师自居,与普通学者文人不同。如谢良佐宰应城县,胡安国以典学使者行部,不敢问以职事,却修后进礼进见,并向之问学,亦传为理学中一嘉话。

在此值得一提者,在宋代,不仅皇太子须入学,即皇帝亦置讲官及听讲。神宗时王安石为讲官,争天子须立听,讲官须坐讲。谓讲官不尊于天子,但所讲者道,天子尊道,则当立而听。讲官坐讲,非以自尊,乃以尊道。其后程颐为哲宗侍讲,亦争坐讲之礼,惟司马光主尊君,乞仍立讲,而皇帝坐听。其实王程两人所争,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大道所系。如汉章帝对张酺,亦是师弟子之礼与君臣之礼分别而行。佛教徒亦有“沙门不拜王者论”,亦是说道统不当屈服于政统。但宋代讲官又称“经筵”,其实经筵一辞原起唐代,僧人设座讲经称经筵,宋廷讲儒家经典,而仍误用佛家名辞于不自觉,到明代,则更正式用“经筵”为官名了。

现在我们说宋代为中国社会师道复兴时期,大体应是不差,此于当时理学兴起有大关系。元代社会,理学已普遍受尊重,其时书院特盛。地方官新上任,必先拜谒书院老师,又必赴书院听讲,书院的教授老师们遇地方官来听讲,必举地方利病以及从政要道为讲题,这一点也是值得提及。

明清两代尊师风气,大率承之宋代,即如王阳明,身居巡抚要职,在军务佐偬之际,也常有一辈学者弟子们相随讲学。曾文正在晚清,膺戡平洪杨之重任,在其军中,幕府宾僚一时称盛。但此辈宾僚中,亦有大部分,只是来相从讲学,不负责实际任务。在中国社会上下心理上之所反映,似乎做大官还不如当大师更受重视。

又如晚明东林党,本只是十几个书生在一地方性书院中相聚讲学,但风声所播,震撼朝廷,中央大吏亦纷起响应,激动了政治上绝大浪潮,直至满清入关,此风还是延续,尚有学者们在都讲学,不少达官贵人前往听讲。当知此等风气,亦是从尊师传统下递禅演变而来。

上所述说,其可指出中国社会之尊师传统,在中国整个文化传统中所占之地位。但同时亦可说明,苟非中国文化传统整个存在,此项尊师传统亦难单独保留。今再申说,中国社会尊师传统之特殊意义,为并世其他民族所无,而卓然成其为独出之所在。一则师与君并尊,故曰“作之君,作之师“。二则曰师与亲并尊,故师卒有“心丧”。三则曰师之主要责任在传道,故曰“师严而道尊”,又曰“尊师重道”。而道统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占最重要之地位。实则古人言道统,即犹今人言文化传统。辞虽异而实则一。政统数百年必变,道统则与民族而并存。

就宗教言,佛有三宝,曰佛、法、僧。中国文化中之师,即犹如各大宗教之有僧侣。换言之,师即是道之代表与传递人,亦即是文化传统之代表与传递人。故中国人又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籍所讲,虽亦是古圣人所说之道,但若只保有三藏十二部经,而无说法人,又若人说法而无以身作则之名德高僧依法修行,此将不成为一名符其实的僧院与佛寺。中国社会一向所期望于师者,实乃如各大宗教之期望于僧侣,无论是幼学启蒙之师,乃至讲学论道之师,要之师之为业,必当明道作人,担负起人生中最伟大最崇高之职务。

此一百年来,中国社会正在极度激荡震撼中,首先是大家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失去了信心。因此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一套道统,而此一套道统又是否值得保留与发扬,亦已在人人心上生起了问题。而且此一百年来,教育制度,正在逐步革新,智识传授,成为惟一目标,德育群育,退处不重要之地位。大前提在变,则所谓师道之内涵意义自亦随而变。今日学校中教师,则成为纯职业性的自谋生活,社会亦以此来衡量教师之地位。为父母者,孰不对其子女抱有远大之希望,然所希望者,只在获得学校一张文凭上。只重视子女能入学,却并不连带重视到学校中之师,此已成为普遍现象。在此时期而来谈文化旧传统下之师道,亦如白头宫女,闲话天宝遗事而止。

此下的中国,是否真要全部的舍其旧而新是谋,抑或还是要回过头来,复兴文化以为立国之要图,抑或折衷于二者之间?必将有一选择。不论选择哪一边,要到达目标,则仍必以教育为首务。要教育善尽其职,则仍必要复兴师道。学校教育决不能像今天般只是一职业预备所,只是一知识贩卖场。学校该能做人明道则仍是中国自古相传师道之重任所在。目前社会纵不尊师,为师者应先自尊自重,互尊互重,中国古人所谓敬业、乐群,为师者,大家自应敬此师业,乐此师群,而后师道乃可以复兴。

今再综述要旨,要复兴文化,必当复兴师道。纵说要舍旧谋新,尽量破弃旧传统,建立新风气,但此一期望,仍必要仰仗教育,尊重师道。换言之,则仍必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之此一部分,乃始有基址可立,道路可循。若如今天般,师道扫地,使下一代只知获得些知识,谋求一职业,则师道尽而人道亦尽,到头只是一场空。我辈担任师职者,对此不应不特加警惕。

(编者 任晓栋)

(0)

相关推荐

  • 任锋:共和的政教之维——梁启超论题与钱穆道统说的三个面向

    摘要:现代儒者钱穆着眼于中国政治传统的悠久智慧与文化体系的根本原理,力图在启蒙革命主义之外阐发对于道统和治统的别样诠解.道统作为立国根基的精神信念共识,本身蕴涵了中国文明基于天人相合原理的政教秩序构设 ...

  • 刘志轩对荀子思想核心“礼”的思考

    刘志轩对荀子思想核心"礼"的思考 作者:刘志轩 首先,我想讲一下为什么要讲荀子的<礼论>,简单的说,"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理念. 我们已经学习过荀子 ...

  • 孔诞日|钱穆:大哉孔子

    一 孔子乃中国一圣人."圣"之一字,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特有名称.人格修养,达于某种境界,某种标准,则尊为"圣".中国文化主要在讲究如何做人.以今语说之,可谓中国 ...

  • 台湾教师节|钱穆:中国之师道

    关于教师节,孔子为万世师表,中国自孔子建立师道以后,至今尚没有一个比孔子更伟大的教师出现. 中国社会常说:"天地君亲师",可见对师道之重视. 我还记得幼年时,七岁开始上学,第一天父 ...

  • 师道师说 | 汤一介:张岱年先生和《中国哲学大纲》

    编者按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1935-1936年,张岱年写成五十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以哲学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以显出中国哲学的系统条理,其较高 ...

  • 中国著名书法家窦万兴:师道传承、德艺育人

    艺术家窦万兴苦心孤诣地探寻书法艺术之路,集历代诸家之长,熔铸一家之言,他真.草.篆.隶.行都涉猎较深,尤以篆书面貌最为凸显,他曾用贰万多字的篆书书写<中国共产党章程>,那次壮举成为国内篆书 ...

  • 4047中国古代将帅智慧:自脱爪牙(李师道)

    4047中国古代将帅智慧:自脱爪牙(李师道)

  • 南怀瑾老师:中国文化中的师道精神

    南怀瑾老师:中国文化中的师道精神

  • 全球近一半鼻咽癌在中国,专家道出原因,跟饮食有很大关系

    据统计,全世界新发鼻咽癌中有一半是在中国,其中又以两广.两湖以及沿海地区较为高发,"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高达80%,但我们不得不看到,仍有20%左右的患者在放疗后面临复 ...

  • 禅境 | 琴茶同韵,细说中国的琴道与茶道

    ©点击上方,聆听最美琴曲 中国琴道和茶道,两者是很类似的.谈论琴道离不开操琴技艺,同样,谈论茶道也离不开煎茶技艺.   何谓琴道,何谓茶道?有学者认为琴中有道.茶中有道,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 ...

  • 太极拳的师道与传承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鹅梨帐中香的前世今生 收徒,续的是前世今生缘分! 授徒,继的是国粹传承血脉! "武术界向以拜师仪式繁琐.师徒师承关系名份极严,著称于世.要想成为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 ...

  • 北宋西军大将种师道传

    种师道(1061-1126年),字彝叔,祖先是洛阳人,后迁居到京兆府长安县豹林谷,是为长安人(今西安县).种师道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种师道的从曾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