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发了合作?(一)

如何引发合作?(一)

作者:李广生

小组学习是实施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要因此而认为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有小组而无合作的现象在课堂上非常普遍。有些教师认为,把学生分成了小组,遵循相关理论所提出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小组规模控制在4人左右,给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任务,合作学习就应该顺理成章的发生。但常常事与愿违,虽然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合作仍未发生,只不过变成了面对面的独立学习。

教师的办公室发生着同样的故事。教同一个学科的教师被分配到同一间办公室,形成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每周定时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但教师间真正的、深层次的合作很少发生。虽然在一个组中,大家各自为战。教师的办公室,是一个充满合作假象的地方。

小组学习制造一种假象,让我们误以为合作学习已经发生,便把小组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罪于合作学习。有小组为何没有合作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组目标不明确、不聚焦。

目标是凝聚小组、促成合作的关键要素,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引导和激励小组成员互助合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但请牢记:是小组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或学习目标。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针对文章的这个段落进行小组讨论,解释它所要表达的主题。虽然明确要求小组讨论,但合作学习会发生吗?很有可能在讨论的开始阶段,一个学生就以他深刻而全面的解释征服了其他小组成员,别人再没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也再没有兴趣倾听别人的观点,讨论就此结束,合作也就此告终。

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师提出的任务——解释它所表达的主题。很明显,它是指向学习内容的,是学习目标,考察的是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属于掌握性目标。所以它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竞争性和表现欲,让他们有充当英雄的欲望。如同教练对球员说:好吧,大家努力啊,看谁能把球踢进球门。每个人都会拼命往前冲,把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脚下,必须由自己完成射门而不会传给其他队友。针对于学习内容的、专注于掌握性目标的任务,很容易把小组目标瓦解为个人目标,破坏学习的合作性。

对目标的改造是对教师的考验,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掌握性目标激励学生,就像我们常常认为学习只是学知识一样。事实上对目标的改造正是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改造。

理解这段文章的意义究竟何在,即便没有形成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深入思考的话我们会发现,理解这段文章本身似乎毫无意义,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理解才更有意义,并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理解他人也很重要。

建立这种观念,我们就不会再专注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就会把目光从学习目标转移到小组目标。因为我们意识到,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在合作性学习时才会发生。

“针对文章的这个段落进行小组讨论,评述小组成员对它所要表达的主题的解释。”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改造。首先,它聚焦的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内容,它引导小组成员相互关注。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智慧(做出解释),还要理解他人的观点(做出评述),合作自然形成。其次,它更加关注表现性目标,更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释因此而出现,不仅合作学习,深度学习也将发生。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