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为何这么难?
转变观念为何这么难?
作者:李广生
作为一名自封的资深教研员,我常常面对这样一个难题:观念还是行为,究竟哪一个才是教研的发力点?
曾经,我以为观念是最重要的。行为是观念产物,观念转了,行为自然发生变化,或是说行为的改进将会变得非常容易。但实践中远非如此。很多教师对我说,不要再和我们讲这个观念那个理念了,这些我们都懂,也都认同,来点实在的,干货,告诉我们怎么做。
后来,我转变了工作方式,把重点放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着力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力求实现教师的行为改变。结果还是不很理想。同样很多教师对我说,你讲的这些方法并不适合我们,教无定法嘛,我们更想学习方法背后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嘛,我们还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和学生情况因地制宜。
教研,要么有人说你的空洞无物,要么有人说你花里胡哨,总之都是不切合实际。说实话,做教研,挺难的。所以我自封了个资深的称号,拉起大旗,可能便于开展工作。
是观念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塑造观念,理论界有两种对立的说法。像很多看似矛盾的观点一样,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不知道听说谁的好。于是,折中便成了最好但也是无奈的选择。事实上折中在很多时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
妻子给我一个任务,让我转变老母亲的观念。我心里暗暗叫苦,这个任务比转变老教师的观念更加艰巨。
老母亲的很多观念已经与时代严重脱节。比如,她不相信医学。她坚信身体的自愈能力要远远超过药物的治愈能力,去医院看病是瞎花钱。还比如,她不能容忍别人照顾自己。在她的固执的念头里,只能自己照顾别人,绝不允许自己被人照顾。
接到这个任务我开始深入思考,观念的转变为何这么难?工作日,我想转变老教师的观念,星期天,我想转变老母亲的观念,但都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
周末回老家,和老母亲促膝长谈,借鉴并应用加拿大学者范梅南倡导的质性研究的方法,走进访谈对象的内心世界。两天下来,我隐约意识到,在转变老教师和老母亲的过程中,我犯了一个共同错误,那就是:一门心思的想转变他们的观念,却没有深入探究他们观念形成的原因。
有些时候,我一下子断定对方的观念是落后的、错误的、不科学的,也许果真如此,于是急着采取某种措施,希望促成对方转变。这些措施没有收到效果,我们又会一下子以为是措施本身存在问题,或是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又忙着改进措施。可无论怎么改,效果依然不明显,遭到对方或软或硬、或明或暗的抵制。这让我们这些致力于转变别人的人倍感困惑。
在与于母亲谈话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她的观念都打着深深的生活的烙印。可以这样说,她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她经历了那样的生活。我尝试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经历的是那样的生活,也许和她一样执守这样的观念。她相信身体的自愈能力,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忍着、扛着,大病小灾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克服,有钱可以用来吃肉,但绝不能吃药。事实上在今天的农村,这样想的人还有很多。她拒绝别人的照顾,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她只能依靠自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看别人脸色,是因为自己能干。勤劳和节俭是老百姓过日子的两样法宝,自强才能自立,靠谁也不行,只能靠自己。这种观念在她心里根深蒂固。
这样我意识到,在转变别人观念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理解对方何以形成这样的观念。那些在讲台上奋斗了二三十年的老教师,他们为何固守被公认为落后的传统观念?因为这些观念浸润着他们多年的教育人生的心血,简单否定这些观念,意味着触犯他们的尊严。
回来的路上,想到这些。也许真正需要转变观念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先努力理解吧,不要急着去转变别人。转变的机遇恐怕就蕴藏在理解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