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

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

作者:李广生

每次研修活动结束后我习惯性地问一问参与活动的教师感受如何,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受益匪浅。

当初,听到这句话我心花怒放,甚至有些洋洋得意,以为自己的辛苦付出终于收到了效果,还会向说这话的教师表示感谢。作为一名业余厨子,有人夸奖我做的菜好吃时,也是这种心情;后来,就不是那么高兴了,可能是因为这样说的人太多了,感觉对方是在敷衍;再后来,我意识到一个奇怪的问题:既然受益匪浅为何没有行动呢?于是我在表示感谢后试着追问:究竟有何获益,能具体说一说吗?这一追问不要紧,不仅让自己尴尬也让对方窘迫,因为很多表示“受益匪浅”的人竟不能明确地、具体地表述自己的获益,最多重复几个我提出的观点。我尴尬的原因是自己高兴的太早了。

我不怀疑对方的真诚,也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样一点:如果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获益,那么很容易让“受益匪浅”变成“受益不牢”。在活动过程中确实得到很多启示、学到很多知识,但都以模糊的状态存在,既说不清也道不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收获就被渐渐地淡忘。有心动而无行动,最后连心动都没有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既浪费了组织者的精力,也浪费了参与者的时间。

“受益匪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这种表述可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正视这个问题)。首先,它让组织研修活动的人获得一种成就感,并满足于自己的成功而不去追问是否真的受益匪浅;其次,它让参与活动的人获得一种满足感,以为自己真的收获了很多而不去思考具体收获了什么。成就感和满足感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舒适区”,把人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来,不敢也不愿去面对那些真实的问题。有人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比如减肥、读书等,发到朋友圈,获得一片点赞,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就像自己已经实现了目标一样,从此之后再也不去搭理那些目标了。我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消息,说以后每周坚持骑行50公里、每天步行5000步,半年减重20斤。朋友们纷纷点赞表示佩服,还有人热情的鼓励。看他洋洋得意的样子,我断言坚持不了多久。果不其然,再见面时发现他的肚子比我还大。“受益匪浅”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不会也欺骗了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我之所以推崇课程化的研修,就是希望把孤立的研修活动变成系统建构的研修课程,把模糊的“受益匪浅”变成清晰的“受益匪浅”,把“受益匪浅”变成“行为改进”。中国教育已经步入素养时代,教师研修如果还停留在碎片化的、活动式的状态,热衷于“一节课”的打磨,聚焦于表层问题的解决,则很难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都开始追求课程育人、以“大问题”统领、以单元建构,教师的研修当然就应该以课程化的方式推进,一是要着眼于课程,二是要实施以课程。可以这样说,课程化是研修迭代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区域研修机构极有可能是以课程为支撑的教师学习中心。

因为怕听到“受益匪浅”这样的话,所以研修活动中我不再含糊地问教师感受如何,我会这样问:你打算在哪些方面进行尝试,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提出五种研修:1.跨越学科的研修,2.促进反思的研修,3.澄清主张的研修,4.指向行动的研修,5.注重趣味的研修。我组织教师这样讨论:某某研修虽好,但是……,例如:跨越学科的研修虽好,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实施,因为根本无法把不同学科的教师聚到一起,即便聚到一起大家的关注点不同,也很难形成对话。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我讲述这五种研修的时候大家都说好。为什么?因为与自己无关呗,当然好啦,或是说爱好不好;当我要求大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实施的时候,“但是”出现了。为什么?因为与自己发生了关系,自己被“卷入”其中,那就要充分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就不能再轻易地、一味地说好了。教师研修需要把教师“卷入”其中,没有旁观者。

“但是”后面的话才是教师真实的想法,这真实的想法有可能是对问题的正视,也有可能是对问题的回避。“但是”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在行动上得到落实。

我最怕听到“受益匪浅”,但我喜欢听到“但是”,因为我追求“做真实的教育”,它是“生命课堂”的灵魂。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