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里没有飘絮大柳树的北京|小王子·早茶夜读551

551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文儿里没有飘絮大柳树的北京

文/ 小王子

31岁,不自由插画师。

读这个事儿在我这儿一直挺“通”的,通读。城呢,虽是从爹妈一辈儿便已是北京出生成长的北京户口,但我还真没走全过,除了小时候去远在丰台的姥姥家,小学时到工会大楼(现在这一站的名字不知还是不是这个)补习英语,和高中一段儿在香山背面的炮兵干休所(这是不也算是个院儿)里读的高中外,大部分时候的活动区域不会越过西单了,即便是西单,也要追溯到多年前的中学时代了。说白了,这“通读”都没读出十分之一的范围。

我出生在近郊朝阳区,生长在现今的大望路附近,这地方从前也是荒凉的,后来因离国贸不太远,某一天被冠上了CBD XXXX前缀,这个概念和范围我从来没有搞明白过,感觉哪怕再远些也能和CBD联系上,尤其是通县方向的房产宣传单。儿时生活的一排排平房院儿位于现在的新光天地附近,一座院儿被中间的大公厕自然隔成东西两半儿,那时候家里都没有独立卫生间,连厨房都是自己家动手搭建出来的。过桥进院儿迎客的便是那年代昏暗特色的小卖部,店前边儿还发生过自行车压小孩儿的事儿。那时候坐车都是坐到八王坟下,若是难得出门打的,也是年代特有的黄色面的,后来才被红色夏利取代。那里有个电厂,现在依旧有,只是从前生活的那个电厂院儿已经变成了厂前区的空旷广场和新光天地商场的一部分,若不是桥和河还在,是一定认不出了。

电厂院儿门口的桥
说起来88年出生的我是挺浮躁一人,从没研究过自己生长的城市,哪怕一个站名儿的变更和故事。好奇心驱使着问问听一嘴儿,便随便记不记得又记得多少了。只是快速发展那几年坐车或打的说地方的时候是真别扭,以前的“郎家园”那站没了又有了也不知叫什么了,“八王坟”变成了“大望路”,“化工路西口”变成了“珠江帝景”,要么就是名字没变视觉上面目全非,不说不认识。地铁站名儿也有了典故,虽然现在嘴上叫得还算顺畅,可心里排斥。这特么哪是我生长认识熟悉的地方。以前的四合院儿知道找不着了,索性不找了,不敢找,就嘴上吐槽,嚼着吃的扮老人儿指点曾经这儿这儿这儿什么什么样儿,那儿那儿那儿哪特么是这样儿。心疼了了前门大街。好在大栅栏还是比较狭窄混乱的,专做老北京布鞋生意依旧红火的内联升和早年十块钱看蜘蛛侠循环场儿的大观楼还在那个位置,每次去非得遛遛,不买也得看看和上一次又变了点儿什么。拐角儿的盛锡福必去,且不能只进一次,观看试戴问价儿流连忘返,走时还得再来一遍,但是新店面是置办的挺不待见的。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相见不如怀念。为我保留住了多少旧时旧地,它能不变。
我认真走过的街路胡同能闪现的还是指头掰的过来的。最心疼的得数一把火冻了的隆福寺了。其实那火一直是别人嘴里的火,那神兽也一直是传说中的神兽,但那破落萧条的苦样儿是真的,它再也没热闹兴旺起来,长年累月的施工隔板,现在觉着立着比不立着好,那每日逛买的地下商铺也跟曾经北京最热闹的西单地跌小商贩一样,拜拜了您内。小时候儿西单路口东南角儿的大磨坊是我的最爱,这是我唯一在消失多年里屡次问寻找的,当然无果。再就该是王府井小吃街的夜市。热闹,好吃,惦记,没了。还就是中学路上的必经地厂甸儿。出了和平门地铁就开始追车,哄哄着挤上去再捯那快喘不过来的气儿,晃荡晃荡的开往虎坊桥,这一路可不像现在似的宽敞没人儿没人气儿,恨不得连地气儿都不接了。不认识,迷茫,以前的庙会走下来还能丢个钱包和月票,现在,没人。以前骑车或公交下来遛走的永远也记不住名儿的小胡同,提笼架鸟儿虽是没见着,但跨栏儿背心儿趿拉板儿没跑儿,这是文明北京之后的一大变化,曾经的曾经,那就是热了光大膀子露大脊宁,脱下来的跨栏儿背心儿顺手就擦了汗了。大爷们要么手牵着遛狗要么握把扇子遛自己,都自在。看的也自在。
吃食我好,也会瞎讲究。磁器口的老磁器口豆汁儿店没等我去已经地址换到了天坛北门儿。人满为患。那时候我被父皇介绍说每日豆汁儿有多少就是多少,卖完就完,卖得可快了;别看现在自己人没多少人喜欢能接受,人好多外国人还专门儿来喝这个;甭闻甭咂摸,哐哐几大口闷了这碗儿,哪儿那么难喝。别说,可能因为大口闷的缘故,一次之后,还就惦记上了。起初是绝对得豆汁儿配焦圈儿,别的那都不行不对,但由于我自小儿不喜欢泡着吃东西,每次都是吃完一样儿再吃一样儿,于是这俩东西的吃法儿便没有那么紧密了,焦圈儿更像个变异形儿的排叉儿,更多的,是搭配另一个绝配——咸菜了。还一个自觉不得不提的就是毛儿蛋。这东西初中后我就基本没再路上见过,特别美味,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忽然就消失了,还消失得贼干净利落,记忆中最后一次享用应是初中放学后在虎坊路口的出摊儿车上了。
北京,北京城,北京城墙,没一样儿了解的。不过喜欢,爱,习惯也是一种爱。也尤其是人,这是灵魂,是区分的主要味道。以前有一阵儿魔障了似的就想出去,离开北京,腻了,结果出门儿惦记了,就知道爱了。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还原教育部科员周树人的上下班路况|沈从文的凤凰,我的北京 |我知道的不多,“胡同就是fashion”| 假如北京是一颗洋葱 |别了,广和居;别了,安乐居!|东交民巷走一走 | 在北京破壳的痕迹 | 夜晚,北京地下的噪音 | 树人哥,北京不是你的家|胡同里一朵外来的蘑菇 |大风吹好了青春期抑郁|北京哪儿哪儿都挺好,为什么不去?|病治好了回哪儿啊?回北京吗?|是何等热爱 让我从南追到北| 经常见面,不代表就会爱上| 日本人曾想在西郊建个新北京| 我为新发地写过三首诗| 骑上自行车,像骑上了去新世界的自由|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