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理的老师

不讲理的老师

作者:李广生

“老师,你太不讲理啦!”还记得小时候吗,你曾这样说老师,或是当面质问,或是背后议论,或是在心里忿忿不平。小学阶段,你会觉得老师偏心,因为他总是特别关注别的孩子而不是你;初中阶段,你会觉得老师武断,因为他总是把你提出的自以为合理的要求说成无理取闹;高中阶段,你会觉得老师残忍,因为他总是阻止你对美好爱情的尝试。直到你走出校园,与老师“分别即永别”,依然会“记恨”老师,心里依然有个小疙瘩。当然,多年之后,它们会悄然化解,成为美好的追忆。老师似乎早已料到了这些,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不讲理。

对于自己的不讲理,教师其实心知肚明,甚至不加掩饰。面对学生的质问,一位教师这样回答:“说我不讲理?那好,我就不讲理了!我跟你有什么理可讲?”义正言辞的样子好像不讲理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大多无可奈何,想争辩却又非常清楚地知道,争辩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类似的情景你经历过吗?

这位老师就是我,我曾多次用这种蛮横无理的方式回击想跟我讲理的学生。到最后,我在他们眼中成了“不可理喻”的人,奇怪的是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而且我还发现,在我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教师,他们和我一样不讲理。而那个学生,其实也是我。在我的读书生涯里,曾不止一次的要和老师理论一番,而且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论点、论据到论证方法都在心里盘算好,鼓足勇气找老师讲理,却被老师一顿训斥轰了回来。心里别提多窝火,暗暗的骂过老师。老师的不讲理在很多时候是明知故犯,这可能是局外人所不清楚的。

其实,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讲理,讲各种各样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说教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无论什么事,别管是大事小事、学习上的事、生活上的事、言行举止上的事,都能招致教师一番以讲理为主要内容的说教。从过去到未来,从行为到思想,从理论到实践,从梦想到现实,从家庭到社会,教师总是能讲出一通大道理,可谓是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认识深刻,让你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写字潦草是一件小事吧,教师能把它与你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逻辑非常清楚,证据非常确凿。让你不由得不相信,你的未来就系在这些龙飞凤舞的字迹上。如果有一天,你穷困潦倒,不要怪别人,因为你写字潦草。如果有一天,你飞黄腾达,功劳就在于你一笔一划写字。

我的一个同学,因为听了老师的教导,立志改掉自己写字潦草的毛病,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字。考试中他因为写的慢没有答完,遭到老师的批评。他为自己申辩说为了把字写好所以没答完,老师气得哭笑不得,对他说:“这是考试你懂不懂?这是考试,最重要的是得分!没有好成绩你的字写得再好啥用没有。成绩代表你的能力,成绩决定你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同学很郁闷,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字迹手里还是成绩手里,他搞不明白了。忽然有一天,老师又告诉他,读书很重要,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彻底蒙圈了。直到后来,经一位高明的同学指点,他才彻底醒悟。那个同学告诉他:你的命运掌握在教师手里。

回忆这段往事,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讲理的老师,不是不会讲理,他们非常擅长讲理,特别精通讲大道理。既然如此,为何不讲理呢?

答案是两个字: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师。不要怪我总是重复这个观点,事实上很多人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这句话固然正确,但是它的逆定理不是也很有道理吗?——有好教育才有好老师。不讲理的教师实际上是不讲理的教育塑造的。

“亲其师,信其道”是我国教育的传统,与另一种教育传统——“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走的是截然相反的两条路径。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主张讲情的,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到现在依然如此。老师为什么不讲理,因为他要讲情。有了一定从教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这点,讲情往往比讲理更有效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感情牌打好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中国社会是典型的人情社会,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都要求教师要善于讲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们习惯上这样表述,但实际上是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教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通常是先融洽关系,再出台制度。与学生谈话也是如此,一定是先联络感情,再指出问题。讲理总是要排在讲情的后面,讲情讲到一定程度,理干脆就不讲了。社会如此,学校也如此。

教师不讲理,也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不讲理。只有那些和教师关系比较融洽的,教师才会那样。关系越好越不讲理,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人熟不讲理。那些和教师有心理隔阂的、师生关系存在危机的、或是孩子心理比较脆弱偏激的,教师还是会跟他们一板一眼的讲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讲理正是相互信任的体现,正是教育的温度的体现。而现在,教师越来越不敢和学生不讲理了,倒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和教师理论了。固然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说明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冷漠了。其实,我很怀念那时候不讲理的老师和学生。教师不讲理,他的学生有时候也不讲理。

记得有那么一次,我的一个学生考个了个位数,把我气得火冒三丈,把他叫到办公室,大大申斥一通,罚他抄写试卷五遍。他不乐意了,对我说:“您讲不讲理?抄五遍有什么用?”我照例对他说:“跟你还讲什么理,让你抄你就抄,别废话。”可他对我说:“您要不讲理,我也不讲理了。”一下把我逗乐了,问他:“那你说说,你要怎么不讲理?”他也笑了,说:“那我就不抄。”我说:“你不抄试试。”他说:“那您就等着瞧。”果然他没有抄。后来我问他怎么胆敢违抗老师的命令,他说:“有其师必有其徒。”

“家是讲情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句话在学校里同样适用。我们不是经常把学校比喻成家,把教师比喻成父母,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我们不是经常这样要求教师吗?情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讲理的教师正是讲情的教育所造就的。

“对事不对人”,教师经常这样在学生面前标榜自己的公平公正,实际上呢,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是“对人不对事”。同样是没完成作业,对于不同的孩子教师一定会表现不同的态度;同样是取得进步,有的孩子会得到热情的鼓励,有的孩子会得到真诚的忠告;同样是遭遇失败,有的孩子会得到安慰,有的孩子会得到批评。“看人下菜碟”,如果你这样评价教师,那是完全误解了他们的一片良苦用心。作为教师,他们深知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一视同仁,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至少是把教育简单化了。有的孩子是“响鼓”需要“重锤”,有的孩子是“小鼓”,用“重锤”就打漏了,有个孩子根本不是“鼓”,绝不能用锤子。如果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方法,那就不需要教师了,找台机器就行了。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我再次强调这个观点,不是为不讲理的教师辩护,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职业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他们是用生命工作的人。

还有一个观点,也需要再次重复——过犹不及。教育不仅是带着镣铐跳舞,而且是在平衡木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另一个极端。好心办坏事在教育中经常发生,热脸贴上冷屁股也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教师行走在中间地带。教师的生存状态影响了教师的性格特征。因为教育讲情,所以教师不讲理,但因为教师不讲理,又导致教育理性的缺失,从而使情变了味道。就像我现在还说不清是教师选择了教育还是教育选择了教师一样,它们相互作用的关系让我很难分辨因果,也或许根本没有因果。

在《老师为何青睐“鸡汤”》一文中我曾对教育理性缺失的一些表现进行过描述,比如过度宣传、打造泛滥、改革频繁等。几乎每个人——宣传教育的人、打造名师的人、积极改革的人——初心都是好的,但没有实现好的效果,反致乱象丛生。理性缺失是重要原因。教育既要有理想又要有理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讲情怀又要讲道理。但是,长期浸润在充满情怀和理想中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理性思维受到遏制,他们正在变成一群迷失在科学和艺术交汇地带的人。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从不同的角度看似乎都成立,所以我们通常情况下这样表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固然有合理性,但也极容易造成科学与艺术的混淆,用科学代替艺术或是用艺术代替科学的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迅猛,但教育界内部思想观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混乱。

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式都打着科学的旗号却以煽情的方式进驻到学校、课堂,把教师和学生弄得晕头转向。一方面是教育理论创新极度匮乏,另一方面是教育花样翻新极度繁荣,两股势力纠缠在一起形成一道洪流,裹挟着学校和教师进入到改革的大潮并随波逐流。大家都来教教师,教教师怎么上课、怎么备课、怎么管班、怎么辅导学生、怎么提高成绩。一支支号称专业的团队,带着他们连夜打造出的理论体系、精心编制出的教学模式来到学校。设坛开讲,造势宣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开改革的序幕。不需要教师反思,不允许教师质疑,只需要教师接受,每个团队都对教师承诺,照我的方法做保你取得好成绩。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唯一的原因是教师的执行存在问题,要么是理解不深刻,要么是落实不到位。

在这种情势之下,教师的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怎么备课有人帮助、怎么上课有人指导、教学资源有人提供,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设计好并准确计算出时长。他们似乎不用投入任何智力,按要求做就行了,教学工作就是按图索骥、照方抓药的过程。但实际上这根本行不通。教师必须要进行再次的加工和创造,才能在课堂上实施。这样一来,那些看似帮助教师的介入实际上给教师制造了障碍、增加了负担,教师没有轻松反而更累。有位教师和我讨论他的教学设计,他向我提出一个要求: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某种教学理念。为了满足他的要求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进行设计,不得已在某一环节硬插进一个活动,因为这个活动是这种教学理念的标志。教师高兴地离开了,他觉得自己可以交差了,但我心里却不是滋味——我们是为某种理念上课还是为学生上课,谁才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不是典型的削足适履吗?

在缺乏理性的教育中,教师越来越“懒”:他们懒得思考、懒得研究、懒得质疑、懒得批判、懒得争辩;他们变得轻信、变得盲目、变得偏激、变得肤浅。研究历来被认为是教师分内之事,但一线教师的研究现状令人堪忧,可以说是:该研究的实践不研究,不该研究的理论瞎研究。专家热衷于创建模式,教师热衷于创新理论,是目前的一个怪现象。教师群体中存在两种人,一种是盲信的人——专家说啥都信,一种是不信的人——专家说啥都不信。一种表现为盲目,一种表现为偏激,都是缺乏理性、缺乏思考的表现。还有一种人,可以称之为冷漠或固执,他们既不是盲信也不是不信,而是置之不理,拒绝思考。如果你注意倾听一下教育内部的声音就会发现,有激情澎湃的声音,有怨气冲天的声音、有呐喊、有呼吁、有哀怨,但就是缺少理性思考的声音。

这样说会让大家心里不舒服,作为一名教师,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的心里也不舒服。但请大家注意,这些文章都不是批判,而是反思——教师何以如此?

教育的本质是科学,但教育的实践是艺术,所以教师可以不讲理,但需要具有理性思维。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