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考试的复习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十多年前,我在一所高中校任教,学校里有一些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博弈高考的学生。高三那年,看他们实在难熬,我为他们开发了一门课程,名为“法制与生活”,每周一课时,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大约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期末的时候,我对学生说:“下面两周的时间,我们进行复习,不再讲新的案例。”学生一片哗然,议论纷纷,以为这门课还要进行考试。当他们得知没有考试之后,就质问我:“不考试复习哪门子?”
在他们看来,复习就是为了考试,没有考试也就没有必要复习。
节前我去学校调研,有的教师跟我讲,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没有期末考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期末教学的组织工作难度很大,他们希望自己任教的学科也进行规范的期末考试;还有的教师表示,因为没有期末考试,自己放松了期末教学的要求,不进行期末复习,或是把自己的课时“无偿出让”给有考试的教师;还有些教师反映,因为考试的存在,期末复习压力巨大,所以他们希望自己任教的学科没有考试。
为了考试而复习,这种观点在教师群体中也较为普遍。
倘若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的话,就会发现“没有考试还要复习吗?”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即便没有考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提升学习效益,也要进行复习。就像我们做完一件事,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一样。我们都知道,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人,进步会快一些、收获会大一些,善于复习同样如此。因此,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没有考试同样需要复习,同样需要认认真真的复习。
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复习,毫无疑问会依据考试而设计,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复习,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定律。中高考的“考试说明”便是中高考复习的最主要依据,在复习环节,教材和“课程标准”都要让位于“考试说明”。所以,研究“考试说明”,深入理解“考试说明”,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一个字一个字的“抠考试说明”,对于提高复习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便是对题型的研究,知识点只有那么多,考到什么程度“考试说明”已经明确规定,通过什么形式来考,则由题型所决定。不能简单的把题型理解为试题的类型,题目的呈现方式、表述方式、设问方式、作答要求,均属于题型的范畴,对题型的研究实际上是解决“怎么考”的问题。
由此可见,为考试而进行的复习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考什么”,二是“怎么考”。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复习的基本方向和路径也就确立了。
让教师无视考试的存在而进行复习是不现实的,即使考试成绩不作为教师业绩考评的依据,教师也不忍心看着学生考不好,只要有考试存在,复习课必然以考试为风向标。所以,改革考试势在必行。目前考试改革主要围绕“考什么”和“怎么考”进行,却忽视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谁来考”。学校有没有认定学生学业水平的权利、教师有没有考评学生学业水平的权利?他们在多大范围内、什么程度上拥有这个权利?这些问题值得研究。“统一考”便于整体把握并区分层次,优势是明显的,弊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同样明显。能否扩大“分散考”,赋予学校和教师部分的考试权,以缓解“统一考”的弊端?这个问题也值得研究、值得尝试。
没有考试的复习该怎么进行,这是另一个难题。破解这个难题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习回归其本义的过程。既然考试不存在了,困扰复习的两个基本问题——“考什么”和“怎么考”也就不存在了,复习就回归到学习的本身——“为什么学”和“学什么”。这种状态下的复习,教师将会更加关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孩子们所获得的实实在在的东西、真正有用的东西。他们不用纠结命题者将在哪里“挖坑”“设坎儿”,孩子可能会在哪里落入“陷阱”,从而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复习本课程最有价值的内容,关注学生应用本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这便是现在讨论的非常热烈的核心素养。
因此我认为,没有考试的复习更加有价值,可以说是真正的复习、真正的学习。建议任教没有考试的课程的教师,珍惜这宝贵的没有考试的机会,认认真真的组织复习,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还能留下问号、叹号、省略号,则是更好的。
[往期精华]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