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筛查之“胃癌三角理论”详解及其临床意义
【本公众号仅作为学习笔记使用】
一、概述:
日本专家中村恭一的“胃癌三角理论”,即为胃癌发生部位的背景粘膜、肉眼形态与组织形态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背景粘膜发生的胃癌,不管是肉眼形态还是组织类型都有其内在的对应关系。
根据背景粘膜状态及内镜下所见的病变肉眼形态,能准确的推测病灶的组织类型。
胃固有粘膜里多发生未分化型胃癌,常表现为凹陷型病变。
萎缩肠化粘膜多发生分化型胃癌,常表现为隆起型病变或者凹陷型病变。
二、胃内分两种类型的粘膜:
1、胃固有粘膜:
即没有萎缩肠化的胃底腺粘膜、幽门腺粘膜和贲门腺粘膜。
2、萎缩肠化粘膜:
即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粘膜。
三、胃癌根据分化程度分两大类:
1、分化型癌
2、未分化型癌
四、癌的肉眼形态和分化程度相关:
1、隆起型:I型、IIa型,常见分化型癌
2、凹陷型:IIc、III型,常见未分化型癌。亦可见分化型癌
五、不同分化形态的癌发生的背景粘膜不同:
根据中村恭一的胃癌三角理论,萎缩肠化黏膜多发生分化型胃癌,
胃固有腺黏膜(非萎缩性黏膜)多发生未分化型胃癌,
六、早期胃癌内镜筛查注意事项:
早期胃癌筛查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寻找,应该基于“不同的土壤孕育不同的种子”理念去寻找。在内镜筛查过程中,首先要综合评估背景粘膜状态(胃固有粘膜或萎缩肠化粘膜),再以白光为主,辅以色素内镜如NBI等有目的的在不同的背景粘膜中筛查可疑的病灶(隆起型、凹陷型,发红或褪色),特别是在胃窦、胃角小弯及萎缩黏膜背景中关注颜色发红的病变(隆起型或凹陷型病变),而在胃体、胃底非萎缩粘膜背景中关注颜色发白的凹陷性病变,最后利用放大内镜辅助确定病变组织类型。
我国食管胃交界癌(贲门癌)发病率高,主要发生在贲门小弯侧,即贲门黏膜脊根部及其与胃体的毗邻区,内镜下相当于时钟的10点位至1点位。内镜筛查时应特别注意该区域,重视正面观和倒镜观察,充分利用左右旋转镜身、进镜拉镜等观察技巧以免遗漏病变。
七、“胃癌三角理论”的临床意义:
1、 可以让你学会判断早期胃癌的高危人群(分化型癌高危人群-胃萎缩程度O-2、O-3以上,未分化型癌的高危人群-胃体部胃炎活动性强烈)。
2、知道在什么样的粘膜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病灶(胃固有粘膜多发生未分化型胃癌,萎缩肠化粘膜多发生分化型胃癌)。
3、知道什么样形态的病灶可能的组织类型(隆起型:I型、IIa型,常见分化型癌,凹陷型:IIc、III型,常见未分化型癌。亦可见分化型癌)。
4、有目的地查找,可以提高早期胃癌内镜筛查的效率。
参考文献:略。